搜索 "救荒本草" 的结果

找到 207 条相关结果

板蓝根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5-21 | 38 阅读

《中国药典》:板蓝根 实际拼音: Bǎn Lán Gēn 英文名: RADIX ISATIDIS 别名: 大蓝根、大青根 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 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稍扭曲,长10~20cm,直径0.5~1cm。表面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皮孔横长。根头略膨大,可见...

阅读全文
马尾伸筋
中草药(M-R) | admin | 2025-04-22 | 23 阅读

《中药大辞典》:马尾伸筋 出处: 《江西中药》 实际拼音: Mǎ Wěi Shēn Jīn 别名: 牛尾菜(《救荒本草,),大顺筋藤(《植物名实图考》),大伸筋(《中药志》),百部伸筋、水摇竹、伸筋草、龙须草、牛尾伸筋、牛尾节、牛尾卷、水球花、大叶伸筋、牛尾蕨(《湖南药物志》)。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长叶牛尾菜的根茎及根。6~8月采挖,洗净,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攀援状...

阅读全文
葶苈子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21 | 22 阅读

《中国药典》:葶苈子 实际拼音: Tínɡ Lì Zǐ 英文名: SEMEN LEPIDII/SEMEN DESCURAINIAE 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 或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 (L.)Webb ex prantl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北葶苈子”,后者习称“南葶苈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

阅读全文
牛蒡子
中草药(M-R) | admin | 2025-05-21 | 22 阅读

《中国药典》:牛蒡子 实际拼音: Niú Bànɡ Zǐ 英文名: FRUCTUS ARCTII 别名: 大力子、恶实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 性状: 本品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

阅读全文
葎草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16 | 22 阅读

《全国中草药汇编》:葎草 实际拼音: Lǜ Cǎo 别名: 拉拉秧、拉拉藤、五爪龙、簕草、大叶五爪龙、拉狗蛋、割人藤 来源: 桑科葎草属植物葎草Humulus scandens (Lour.)Merr.的全草。夏秋采集,切段晒干。 炮制: 洗净,晒干,切碎用。 性味: 甘、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用于肺结核潮热,肠胃炎,痢疾,感冒发热,小便不利,肾盂...

阅读全文
虎杖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17 | 20 阅读

《中国药典》:虎杖 实际拼音: Hǔ Zhànɡ 英文名: RHIZOMA POLYGONI CUSPIDATI 别名: 花斑竹、酸筒杆、酸汤梗、川筋龙、斑庄、斑杖根、大叶蛇总管、黄地榆 来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虎杖 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的干燥根茎和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趁鲜切短段或厚片,晒干。 性状: 本品...

阅读全文
朱橚与《救荒本草
医药典故 | admin | 2025-05-17 | 20 阅读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不少爱好医学的皇家成员,其中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朱橚就是其一。朱橚酷爱医药,他组织和参与编写的医药著作有《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特别是《普济方》和《救荒本草》在我国医药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救荒本草》则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描述、研究野生食用植物的著作。 朱橚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也是明成祖朱棣的同母兄弟。《明史》里说朱橚洪武三年封为吴王,十一年...

阅读全文
变豆菜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5-17 | 20 阅读

《中华本草》:变豆菜 出处: 本品始载于《救荒本草》,云:变豆菜生辉县荒野中,其苗叶初作地摊野生,叶似地牡丹极大,又锯齿尖,其后叶中分生茎叉,梢叶颇小,上开白花,其叶味甘……"据其所述形态,即指现伞形科植物变豆菜。 实际拼音: Biàn Dòu Cài 别名: 山芹菜、山芹、五指疳、鸭脚板、蓝布正 来源: 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变豆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nicula ...

阅读全文
一藤苦瓜慰平生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07 | 20 阅读

苦瓜属葫芦科一年生攀援状柔弱草本植物,别名凉瓜、癞瓜、锦荔枝、癞葡萄,原产于东南亚热带地区,大约在明永乐年间传入我国。据载,郑和下西洋时带去了许多蔬菜、菜种以及鱼肉之类,其中有耐活耐存的乌鳢鱼。这种鱼适宜在亚热带繁殖,产量甚高,当地居民也很喜欢吃,称之为“唐人鱼”。而把鱼种传播到南洋的交换物品,其中之一便是苦瓜。明代朱橚的《救荒本草》记载:“锦荔枝即癞葡萄,蔓延草木。茎长七、八尺,茎有毛涩。...

阅读全文
清代状元吴其濬精于药用植物学研究
医药典故 | admin | 2025-05-28 | 19 阅读

一切功勋卓著的背后,往往得益于孜孜不辍的积淀和专注。作为封疆大吏,吴其濬(1789~1849年)这位清代河南唯一的科举状元,勤政务实,“所到之处,兴利除弊,为人所不敢为”“宦迹半天下”;作为我国1300多年科举史上,唯一在自然科学领域卓有建树的状元,他在工作之余编撰的《植物名实图考》,收载植物1714种,绘制精美配图1800余幅,造就了我国古代药用植物学的最高峰,并深刻影响了当时的世界植物学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