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提插法" 的结果

找到 16 条相关结果

内经针法之针刺的得气与补泻
针刺 | admin | 2025-06-12 | 17 阅读

毫针由于针体细小,对机体的损伤轻微,故在临床上应用最广,其操作方法也最为细致。古代九针即以毫针为主体。《灵枢·九针十二原》:“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标幽赋》:“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亦即此意。毫针为各种针具的代表,其应用特别注重得气和补泻法。分述如下:得气和候气《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明针刺的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得...

阅读全文
头针异常惰况的处理和预防
头针 | admin | 2025-05-10 | 17 阅读

相对来说,头针疗法一般是比较安全的,但如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犯刺禁,或针刺手法不当,或对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临床也可能出现一些反应和意外,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治疗时应密切关注患者和各种变化,以防意外发生。在头针临床上,常见的反应有以下几种。 (一)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 1.原因 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

阅读全文
针灸大成之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
针刺 | admin | 2025-05-27 | 15 阅读

杨氏对针法补泻的原理也作了阐述,《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说:“……欲治经脉,须调荣卫,须假(借助)呼吸。经曰:卫者阳也,荣者阴也;呼者阳也,吸者阴也。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者,即是取气于卫。吸则内针,以得气为故者,即是置气于荣也。”这是从营卫阴阳来分析补泻法的要领。浅层为卫,属阳;深层为营,属阴。呼则气出,为阳;吸则气入,为阴。补法须从营置气。 “卫气者,浮气也,专主于表;荣气者,...

阅读全文
尿潴留外治法
自然疗法 | admin | 2025-05-18 | 15 阅读

尿潴留是指膀胱内充满尿液而不能排出,本病属中医“癃闭”、“淋浊”范畴。其主要病变在膀胱,治宜调畅三焦气机,通利膀胱。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本病,简单有效。 按摩法:取仰卧位,在神阙穴(脐中)与曲骨穴(耻骨上缘)中间的阿是穴上撒少许滑石粉。按摩者站在患者右侧,用右手中指腹,在阿是穴上逆时针方向转动,每秒点击一下,一般转60次左右;用右手掌轻压膀胱底部,使尿液排出。 针灸法:取中极、关元、阳陵泉、足三里、...

阅读全文
行针手法
针刺 | admin | 2025-05-30 | 14 阅读

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称为"行针",亦称"运针"。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一)基本手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毫针刺法的基本动作,从古至今临床常用的主要有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两种基本手法临床施术时既可单独应用,又可配合应用。   1.提插法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

阅读全文
针刺加贴代温灸膏治上肢麻木62例
针灸临床 | admin | 2025-05-03 | 14 阅读

上肢麻木是指一侧或两侧上肢麻木、酸胀,多见于中年体力劳动者,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常于白天过度劳累或受凉后,于夜间休息时岀现上肢麻木,甚至有时在睡梦中被麻醒。笔者近3年来用针刺加贴代温灸膏治疗上肢麻木62例,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62例病人均来自基层劳动者,其中男23例,女39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59岁,平均47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5年;单侧上肢麻木56例,双侧上肢麻木6例。8例病...

阅读全文
子午流注针刺法
子午流注针 | admin | 2025-06-03 | 13 阅读

1.进针法 在针刺时,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刺手”,右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称“押手”。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腧穴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

阅读全文
金针赋针法之治病八法
针刺 | admin | 2025-06-02 | 12 阅读

《金针赋》描述了烧山火、透天闵、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龙虎交战、进气留气与抽添等手法,称为治病八法。成为后世补泻手法中的主要内容。由于这此手法的操作步骤较多,所以对其中一些动作规范化,定出了一定的次数。即分别以九或六作为基数,一般补法用九阳数,泻法用六阴数。如补法用三九二十七,或七七四十九(少阳),或九九八十一(老阳)数。泻法用三六一十八,或六六三十六(少阴),或八八六十四(老阴)数。“指...

阅读全文
内耳眩晕病的针灸疗法
针灸临床 | admin | 2025-05-05 | 12 阅读

①体针 取穴:主穴:太冲、合谷、内关、足三里、阿是穴、三阴交。配穴:百合、丰隆、听宫、列缺。 操作:取主穴为主,每次3~4穴,如不能制止,酌加配穴,均深刺,采用捻转结合提插法,持续运针1~2分钟。主穴施泻法,配穴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如眩晕仍未能控制,可继续留针,每隔5~10分钟运针1次。每日针1~2次。 疗效:上法共治疗167例,有效率在78.8%~100%之间。 ②耳穴压丸 主穴:a.内耳...

阅读全文
痛经钩针疗法
钩针 | admin | 2025-05-01 | 12 阅读

痛经是指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由月经不调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的疾病。 部位:三阴交、合谷、中极、次髎。 操作规程:患者暴露腧穴,皮肤常规无菌消毒,铺无菌孔巾,戴无菌手套,左手示指或拇指作指切压手,右手以执笔式持针法快速刺过皮肤到达肌层后,针柄与皮肤呈75°进针。三阴交施点刺和弹拨法;合谷施掸拨法;中极施点刺加震颤法;次髎施钩拉加提插法。手法施治完毕后...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