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损伤瘀血" 的结果

找到 30 条相关结果

药食两用栀子花,凉血清肺可止咳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22 | 14 阅读

夏季盛开的花卉中,不少不仅有观赏价值,还有宁心解暑的效果,所谓“心静自然凉”。比如很多人阳台上种植的栀子花,在古人眼中已经是夏季清新花卉的代表了。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曾专门为栀子花写过一首诗,其中就有“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的佳句。 栀子花:药食两用,清肺止咳 栀子花作为中药的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山栀的花。一般6~7月采摘,鲜用或晾干。此花性味苦寒,归肺、肝经。 栀子花也馈送人们以...

阅读全文
保健类药茶之活血祛瘀茶(一)
中医药茶 | admin | 2025-05-20 | 14 阅读

1、三七茶 原料:三七5g、花茶3g。 用法:用三七的煎煮液250ml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用途:跌打损伤瘀血肿块;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崩漏、癥瘕;产后血晕、恶露不下;心纹痛;小肠炎。 2、三七丹茶 原料:三七5g、丹参3g、花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300ml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活血化瘀,止痛定悸。 用途:冠心病心绞痛;胁肋刺痛;肝肿大。 ...

阅读全文
红色药膳毛公大补汤
医药典故 | admin | 2025-06-02 | 13 阅读

1929年10月10日,在福建省永定县和上杭县交界的天龙山小路上,有一行人抬着轿子匆匆前往上杭县城,轿子上的人就是潜行在闽西山村的毛泽东。早在1929年9月下旬攻克上杭县城后,红四军前委就决定将患疟疾重病的毛泽东转移到医疗条件较好的上杭医治。 据《毛泽东年谱》记载:“毛泽东因疟疾病重,先后到上杭县苏家坡、大洋坝和永定县牛牯扑、合溪等地农村养病。”闽西山区条件艰苦,毛泽东的病得不到彻底治疗,又...

阅读全文
活血散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19 | 13 阅读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活血散 名称: 活血散 处方: 蝙蝠(炙干)1枚 当归(切、焙)骨碎补(去毛)桂(去粗皮)补骨脂(微炒)各15克 大黄(锉,炒)60克 制法: 上药六味,研细过筛。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治损伤瘀血在内,攻注刺痛。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空腹时用温酒调下,薄荷醋汤送下亦得。 方出《医学入门》卷八,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三十:活血散 名称: 活血散...

阅读全文
定痛和血汤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5-11 | 13 阅读

《伤科补要》卷三:定痛和血汤 名称: 定痛和血汤 处方: 乳香 没药 红花 当归 秦艽 川断 蒲黄 五灵脂 桃仁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止痛。主损伤瘀血疼痛,痛处固定,刺痛,拒按,局部多有青紫瘀斑或瘀肿,舌质紫暗,脉细而涩。 用法用量: 水、酒各半煎服。 ...

阅读全文
和伤活血汤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06 | 13 阅读

《疡医大全》卷三十六:和伤活血汤 名称: 和伤活血汤 处方: 大黄15克 桃仁(打碎)15克 穿山甲(炒,碾)当归尾 威灵仙 红花 苏木 生地 五加皮各6克 乳香(去油)天花粉 没药(去油)川芎各1.5克 血竭0.6克 甘草1克 功能主治: 治损伤瘀血,腹胀内壅,红肿暗青瘀痛,昏闷欲死者。 用法用量: 上药以水、酒各,300毫升,煎至300毫升,入童便100毫升和服。以泻出瘀血为效...

阅读全文
清暑消夏栀子花
中医食疗 | admin | 2025-06-04 | 12 阅读

栀子花,又名玉荷花,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花卉。《本草纲目》言其“悦颜色”。《滇南本草》言其“泻肺火,止肺热咳嗽,止鼻衄血,消痰”。 栀子仁,又名姜栀子、炒栀子、黑栀子。中医认为,栀子仁性味苦、寒,入心、肺、肝、胃经。《本草纲目》言其“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药理研究表明,本品醇提取物能促进胆汁分泌,减轻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害,有降温、镇静、降压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及...

阅读全文
藕节的炮制方法
中药炮制 | admin | 2025-05-29 | 12 阅读

藕节又名光藕节、藕节疤。载《药性论》。系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干燥根茎节部。秋、冬二季采挖根茎(藕),切取节部,洗净,晒干,除去须根。 【炮制方法】1.藕节: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剪去藕头及须毛,洗净,干燥。 2.藕节炭:《济生方》:“烧存性,为灰。”《串雅内编》:“有须处,烧灰存性,为末。”现行,取净藕节置热锅中,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黄褐色,喷淋清水...

阅读全文
铜锤草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07 | 12 阅读

《中药大辞典》:铜锤草 出处: 《四川中药志》 实际拼音: Tónɡ Chuí Cǎo 别名: 大酸味草(《广州植物志》),大老鸦酸、地麦子(《贵州民间药物》),紫酢浆草(《四川中药志》),红花柞浆草、大咸酸甜草、水酸芝、一粒雪、隔夜合(《福建中草药》)。 来源: 为酢浆草科植物铜锤草的全株或根。6、7月间采收。 原形态: 多年生常绿草本,高约35厘米。地下部分有鳞茎,白色,形...

阅读全文
蛞蝓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4-25 | 12 阅读

《全国中草药汇编》:蛞蝓 实际拼音: Kuò Yú 别名: 鼻涕虫、大蛞蝓、黄蛞蝓、野蛞蝓、双线粘液蛞蝓 来源: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蛞蝓科大蛞蝓Limax maximus L.;黄蛞蝓L. flavus L.;野蛞蝓Agriolimax agrestis L.;双线粘液蛞蝓Phiolomycus bilineatus (Benson)。以全体入药。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 功能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