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扁鹊内经" 的结果

找到 8 条相关结果

先秦两汉时期针灸特色
针灸文化 | admin | 2025-05-29 | 22 阅读

针灸的发展,从起源到理论体系的建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经验积累过程,在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实践基础的时候,适逢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家著书立说,这时针灸领域也必然进行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考,也为后世的系统总结提供了不少理论素材。 进入汉代,社会渐趋稳定,为系统总结前人经验提供了较好的社会条件,同时阴阳五行学说已经发展成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医学将这种哲学作为自己的说理工具,最终,医学与...

阅读全文
医经
医史 | admin | 2025-05-25 | 16 阅读

【医经】指中医学术的古典着作。《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汉以前的医书七部共216卷,称为医经,即《黄帝内经》、《外经》,《扁鹊内经》、《外经》,《白氏内经》、《外经》和《旁篇》等七种有关解剖、生理、病理和治疗原则的基础医学着作。后世有称《素问》,《灵枢》,《难经》为医经者;有称《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为医经者;也有把以上统称为医经者。...

阅读全文
浙江医经学派对《黄帝内经》学术传承的贡献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30 | 14 阅读

浙江中医药历史悠久,名医辈出,著述丰富,为中医学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浙派中医大多都重视对中医经典,尤其是《黄帝内经》(下称《内经》)的研究,在传承与发展《内经》学术方面贡献重大,形成了浙派中医最有代表性的医学流派分支,即浙江医经学派。 《汉书·艺文志》云:“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医经学派,指致力于医经研究的医学流派。汉代有医经七家,其代表著...

阅读全文
扁鹊名号的由来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26 | 14 阅读

扁鹊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中国又是“神医”的代称,但是长期以来围绕着扁鹊的很多谜团和多种说法使人莫衷一是,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扁鹊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研究扁鹊的意义 扁鹊为中医学打造的特色,深深地融入了中医的根脉之中,至今难以撼动。”研究2500年前的医祖扁鹊,不仅为中医史补上了先秦阶段的空白,更是探究古朴久远的中医经典的最佳切入点。 不久前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了“以脉定证”的学...

阅读全文
扁鹊与针灸
名家名著 | admin | 2025-05-29 | 13 阅读

扁鹊,他的真实姓名是秦越人,是战国时期勃海郡鄚州(今河北任丘)人。据考证,他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年),卒于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 【“扁鹊” 绰号由来】 为什么秦越人的绰号被称为“扁鹊”呢?此绰号有何特殊内涵呢?细致推敲起来,这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哪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喜讯。而古代...

阅读全文
《难经》脉法对后世的影响
中医切诊 | admin | 2025-05-12 | 12 阅读

《难经》在脉法上对后世的影响是大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难经》提出的独取寸口这个独占医坛的诊脉方法,这就使后世脉法都成了《难经》的继承者。 《脉经》作为脉法的经典性质的文献,除去在《难经》的基础上完成完善了独取寸口法以外。《脉经》还大量地引用《难经》有关论脉之说,以丰富其内容。例如第一卷的“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就是根据“二难”及“十八难”等综合发展面写成的。“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是录“...

阅读全文
《脉经》收集古代文献的意义
脉经 | admin | 2025-05-21 | 10 阅读

《脉经》在编撰过程中收载并编集了大量古代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内经》以下的经典和名家所遗。例如第一卷的“平脉早晏法”出自《素问·脉要精微论》,第三卷每篇各段之后注名新撰为王叔和所撰,注明《素问》、《针经》、“张仲景”的是编集各书而成。第六卷分论五脏六腑脉证等,亦是收集《内经》、仲景等书编撰而成,第五卷收集的仲景脉法见于现传世之《伤寒论》中“平脉法”篇,具有纲领性。文为:“问日:脉有三部,阴阳相乘,...

阅读全文
脉诊在医药方书中的位置与实际应用
诊断基础 | admin | 2025-05-07 | 10 阅读

脉诊在医药方书中的位置与实际应用等问题,是脉学中的一个学术色彩很浓的临床实际问题。对此在脉法的起源形成阶段亦即古代脉法阶段,已于有关各专题叙述过了。这里主要就《脉经》或说《脉经》以后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做一专题的讨论。 脉法出自医经家,见于《汉志》,谓:“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是,调百药齐和之以宜。至齐之德,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