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干姜汤" 的结果

找到 197 条相关结果

中草药(M-R) | admin | 2025-05-21 | 30 阅读

《中药大辞典》:雀 出处: 《别录》 实际拼音: Què 别名: 嘉宾(崔豹《古今注》),家雀(《普济方》),瓦雀(《滇南本草》),宾雀(《纲目》),麻禾雀(《本草述》),树麻雀、老家贼、只只(《中药志》),查母塞刀姆(朝名)。 来源: 为文鸟科动物麻雀的肉或全体。 原形态: 麻雀(《滇南本草》) 体长约12厘米。嘴粗短,圆锥状,黑色。虹膜暗红褐色。额、后颈纯栗褐色。眼下...

阅读全文
生姜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21 | 21 阅读

《中国药典》:生姜 实际拼音: Shēnɡ Jiānɡ 英文名: RHIZOMA ZINGIBERIS RECENS 别名: 姜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鲜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4~18cm,厚1~3cm。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有环节,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

阅读全文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二十六篇
伤寒杂病论 | admin | 2025-05-16 | 21 阅读

师曰:咳嗽发于肺,不专属于肺病也。五脏,六腑,感受客邪,皆能致咳。所以然者,邪气上逆,必干于肺,肺为气动,发声为咳,欲知其源,必察脉息,为子条记,传与后贤。肺咳,脉短而涩。假令浮而涩,知受风邪;紧短而涩,知受寒邪;数短而涩,知受热邪;急短而涩,知受燥邪;濡短而涩,知受湿邪。此肺咳之因也。其状则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脉大而散。假令浮大而散,知受风邪,紧大而散,知受寒邪;数大而散,知受热邪;急大而...

阅读全文
甘草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4-26 | 21 阅读

《中国药典》:甘草 实际拼音: Gān Cǎo 英文名: RADIX GLYCYRRHIZAE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 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性状: 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1...

阅读全文
立效丸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23 | 20 阅读

《杨氏家藏方》卷二:立效丸 名称: 立效丸 处方: 豆豉120克(焙干)川乌头60克(生,去皮、脐、尖)白僵蚕(炒去丝、嘴)石膏(生)各30克 地龙(去土,炒)葱子(生)各15克 制法: 上药为细末,葱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头疼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生葱、茶清送下,食后。 《普济方》卷二七二:立效丸 名称: 立效丸 处方: 蟾酥1钱...

阅读全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伤寒杂病论 | admin | 2025-06-03 | 17 阅读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若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

阅读全文
寒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篇
伤寒杂病论 | admin | 2025-05-30 | 17 阅读

桂枝加葛根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葛根四两右六味,先以水七升,煮葛根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不须啜粥,余如桂枝将息及禁忌法。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 干姜四两 茯苓四两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寒病,两胁中痛,寒中行善掣节,逆则头痛,耳聋,脉弦而沉迟,此寒邪乘肝也...

阅读全文
半表半里概念产生于汉代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23 | 17 阅读

半表半里属八纲概念 胡希恕先生,通过许多医史资料考证,又经反复读《伤寒论》全文,否定了《伤寒论》的六经理论不是来自《内经》,明确提出《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其实六经即是八纲”以及“中医辨证主要是六经八纲……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表里的中间还应有个半表半里,按数来讲本来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含有半表半里的意思,故习惯常简称八纲”(见《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等等。这...

阅读全文
独圣青金丸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5-14 | 17 阅读

《幼幼新书》卷二十六引《灵苑方》:独圣青金丸 名称: 独圣青金丸 处方: 川巴豆3两(净肉),硫黄2两(不研。2味同用生绢袋盛,悬于瓷罐中,不得着底,以水煮3日3夜,如水竭即旋添,熟汤取出,弃硫黄,只用巴豆,去皮心),独活1两,柴胡1两,桔梗1两,干姜(炮)1两,防风1两(生),青黛3两。 制法: 上为细末,以水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 每服1...

阅读全文
果部
本草纲目 | admin | 2025-06-08 | 16 阅读

 李 「气味」果实:苦、酸、微温、无毒。核仁:苦、平、无毒。根白皮(树皮刮去外层皱皮后炙黄入药):大寒、无「主治」果实:肝病人宜食。核仁:利小肠,下水气,消浮肿。根白皮:煮汁服,止消渴,治赤白痢及赤白带;煎水含漱,治齿痛。  杏 「释名」甜梅。「气味」(核仁)甘、苦、温、冷、利,有小毒。「主治」1、咳嗽寒热。用杏仁半两,去皮尖,在童便中浸七日,取出,温水淘洗,研如泥,加童便三升煎如膏。每服一钱,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