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小续命汤" 的结果

找到 98 条相关结果

麻黄汤
中药方剂(M-R) | admin | 2025-05-23 | 20 阅读

《伤寒论》:麻黄汤 名称: 麻黄汤 处方: 麻黄(去节)6g 桂枝4g 杏仁(去皮尖)9g 甘草(炙)3g 功能主治: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用法用量: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去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圣济总录》卷一八三:麻黄汤 名称: 麻黄汤 处方: 麻黄(去根...

阅读全文
薏苡仁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01 | 17 阅读

《中国药典》:薏苡仁 实际拼音: Yì Yǐ Rén 英文名: SEMEN COICIS 别名: 薏苡、苡米、薏仁米、沟子米 来源: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 var. ma-yuen (Roman.)Stapf的干燥成熟种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黄褐色种皮及杂质,收集种仁。 性状: 本品呈宽卵形或...

阅读全文
小儿门(附∶小儿病机)•痘证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6-05 | 16 阅读

痘证不过气血毒,毒乃胎家淫火食秽,停蓄脏腑,生后啼声一发,悉归命门。遇岁火运,时行传染∶或冬暖遇春夏而发;或因伤寒热病失汗,下而变成∶或因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发;或因跌仆惊恐蓄血而发,发则命门火动,煎熬左肾,夹脊逆流自头额而下克丙火,不聚于面,令散四肢,所禀气血实则胜毒,为顺;气血虚则毒胜,为逆;气血与毒相等则险。凡言顺者,不必药治;逆者,治之无效;险者,必用药救。首尾一十二日间。除初热三日不算,...

阅读全文
白虎续命汤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5-22 | 16 阅读

《保命集》卷中:白虎续命汤 名称: 白虎续命汤 处方: 小续命汤一料加石膏2两,知母2两,甘草1两。 功能主治: 中风无汗,身热不恶寒。 ...

阅读全文
《本经》石膏功效释义
中药基础 | admin | 2025-05-12 | 16 阅读

石膏为《本经》中品。原文:味辛微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 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即为生石膏,生石膏所含的水加热后丢失而成煅石膏。 原文云其辛而微寒,而现在大多认为辛甘大寒。简言之,其差别在于“微寒”与“大寒”,就四气的性质而言,没有差别,但在程度上差别很大。 认为,之所以认为石膏性大寒,与...

阅读全文
升阳止泻话葛根
中药基础 | admin | 2025-05-30 | 15 阅读

葛根近年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应用广泛,效果显著。葛根的功效其实是多方面的。 葛根民间誉为人参 功效:葛根是豆科植物葛的根块,是中国古代的“官药”。葛根的主要功效是升阳活血、解表止泻。 升阳 升阳在古代是消渴症(糖尿病)人必须调理的一个方面,糖尿病因对人体本身长期耗损,病人常呈现气阴两虚的征象,因此在治疗消渴的药方中,常配伍补气药,特别是人参,常与葛根相配伍。 人参通过与葛根配...

阅读全文
历代医学姓氏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5-21 | 15 阅读

按《医林史传》、《外传》及《原医图赞》而类编之,俾后学知所观感云。三代以前,圣君贤相,创为医药,以济死生者也。伏羲氏 有《天元玉册》,乃鬼臾区十世祖口诵而传之,《素问》中重载其语。神农氏 有《本草》传世。黄帝氏 与下九人更相回答,作《灵枢》、《素问》内外一十八卷。素者,本也,五行之本也;问者,黄帝问也。赞于《易》,载于《史》,序于《大学》,古之圣人也。后世辄言黄老之学,不知黄乃黄石公也。僦贷季 三...

阅读全文
经典杂病派针砭时弊、发皇古义的徐灵胎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21 | 15 阅读

徐灵胎(1693-1771年),名大椿,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人,清代著名医学家。生平著述甚丰,谓学医必先明脏腑经络,故作《难经注释》;谓药性必当知其真,故作《神农本草百种录》;谓治病必有其所以然之理,而后世失其传,故作《医学源流论》;谓《伤寒论》颠倒错乱,注注家各私其说而无定论,故作《伤寒论类方》;谓时医不考病源,不辨病名,不知经方,不明法度,故作《兰台轨范》;谓医道之坏,坏于明之薛立斋,...

阅读全文
杂病•外感•口舌唇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6-08 | 14 阅读

口病有热亦有虚,心主舌,脾主唇、口,然心脾二气恒相通也。心劳味浓病根株;心贵安静,七情烦忧过度,则心火炎盛,加之饮食浓味积热,而口生疮或臭。劳心者,犀角琥珀膏。心劳味浓者,气出腥臭,唾涕稠粘,口干舌燥,泻白散,加桔梗、知母、麦门冬、黄芩、五味子。痰热,浅者薄荷煎,深者五福化毒丹。热极偏胜口糜烂,热甚,一脏偏胜,则口味失常。心热,口苦生疮,凉膈散、黄连阿胶丸;肝热,口酸而苦,小柴胡汤加龙胆草、青皮、...

阅读全文
中风论(二之一)
医门法律 | admin | 2025-05-30 | 14 阅读

喻昌曰∶中风一证,动关生死安危,病之大而且重,莫有过于此者。《内经》风、痹、痿、厥四证,各有颛论。独风论中泛及杂风,至论中风,惟曰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不过两述其名而已。后论五脏并胃府之风,亦但各述其状而已。赖仲景《金匮》书,表章先圣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又云∶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