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太阳经" 的结果

找到 429 条相关结果

中草药(M-R) | admin | 2025-05-21 | 30 阅读

《中药大辞典》:雀 出处: 《别录》 实际拼音: Què 别名: 嘉宾(崔豹《古今注》),家雀(《普济方》),瓦雀(《滇南本草》),宾雀(《纲目》),麻禾雀(《本草述》),树麻雀、老家贼、只只(《中药志》),查母塞刀姆(朝名)。 来源: 为文鸟科动物麻雀的肉或全体。 原形态: 麻雀(《滇南本草》) 体长约12厘米。嘴粗短,圆锥状,黑色。虹膜暗红褐色。额、后颈纯栗褐色。眼下...

阅读全文
痫症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5-22 | 26 阅读

脉虚弦为惊。为风痫。痫症者。发则仆地。闷乱无知。嚼舌吐沫。背反张。目上视。手足搐搦。或作六畜声者是也盖痫疾之原。得之惊。或在母腹之时。或在有生之后。必因惊恐而致疾。盖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恐气归肾。惊气归心。并于心肾。则肝脾独虚。肝虚则生风。脾虚则生痰。蓄极而通。其发也暴。故令风痰上涌而痫作矣。内经曰。然所以令人仆地者。厥气并于上。上实下虚。清浊倒置。故令人仆地。闷乱无知者。浊邪上干心主。而神明壅闭...

阅读全文
葛根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21 | 26 阅读

《中国药典》:葛根 实际拼音: Gě Gēn 英文名: RADIX PUERARIAE 别名: 葛藤、粉葛、干葛、葛麻藤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或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野葛多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甘葛藤习称“粉葛”,多除去外皮,用硫黄熏后,稍干,截段或再...

阅读全文
肩背痛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5-30 | 23 阅读

一论脉洪大促紧者。肩背痛。沉而滑者。痰痛也。豁痰汤半夏(制) 栀子(炒) 陈皮 海桐皮 枳壳(各八分) 桔梗 赤芍 苍术(制) 香附(各七分) 茯苓(去皮六分) 川芎 姜黄(各五分) 甘草(三分)上锉一剂。生姜煎服。如痛甚。头剂加朴硝二钱。一论肩背痛。不可回顾者。太阳气郁而不行也。以风药散之。脊痛腰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不通行也。以羌活胜湿汤本(二钱) 防风 羌活 独活(各一钱) 川芎(一...

阅读全文
葶苈子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21 | 22 阅读

《中国药典》:葶苈子 实际拼音: Tínɡ Lì Zǐ 英文名: SEMEN LEPIDII/SEMEN DESCURAINIAE 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 或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 (L.)Webb ex prantl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北葶苈子”,后者习称“南葶苈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

阅读全文
伤寒·伤寒诸方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5-24 | 21 阅读

一论冬月正伤寒。头疼发热恶寒。项脊强重。脉浮紧无汗。是足太阳膀胱经表症。若头如斧劈。身似火炙者。宜此方。升阳发表汤麻黄(一钱) 杏仁(三钱) 桂枝(一钱)川芎(一钱五分) 白芷(二钱) 羌活(二钱) 防风(一钱五分) 升麻(八分)上锉。姜、葱、豆豉。水煎。热服出汗。汗出药止。勿多服。一论冬月正伤风。头疼发热恶寒。鼻塞项脊强重。脉浮缓自汗。为表症也。此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当实表散邪。无汗者不可服。疏邪...

阅读全文
附分
经络腧穴 | admin | 2025-05-29 | 20 阅读

附分 Fùfēn《针灸甲乙经》 附分-体表图(点击放大) 【定位】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在肩胛岗内端边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颈横动脉降支,当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 【主治】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操作】斜刺0.5~0.8寸。 【配伍】配大椎治颈项强痛。 【附注】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阅读全文
民间医学派力倡汗吐下三法以攻邪的张子和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26 | 20 阅读

张子和(1156-1228)。名从正,自称戴人。金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家世业医。他好读书,喜吟诗,爱饮酒,性格豪放。兴定年间(1211-1222)诏补太医,后又辞官隐退.著作《儒门事亲》为搜辑“平日闻见及尝试之效”,又经文人麻知几等整理润饰而成。 子和与金元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诸家不同,理论较少且简单,以汗吐下为三大治法,临床不但长于内治,更多外治,每应用民间疗法而获效。可以认为,张...

阅读全文
强直性脊柱炎的饮食与功能锻炼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06 | 20 阅读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中轴关节慢性炎症性疾病,根据其发病特点,中医将其归属“大偻”的范畴。在汉朝之前中医就已经对强直性脊柱炎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黄帝内经》载:“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大致说明了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病机。 《黄帝内经》中首次对痹证进行了描述,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在病因上强调了风、寒、湿三邪合至而为痹,即说明多种外邪的共同作用是痹证发...

阅读全文
中湿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5-20 | 19 阅读

脉浮而缓。湿在表也。脉沉而缓。湿在里也。或弦而缓。或缓而浮。皆风湿相搏也。脉经曰。湿家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而身色似熏黄也。湿者。因坐卧湿地。远行涉水。或冒风雨久着汗衣。多食生冷湿面。酒后多饮冷水。类能致之。不自觉耳。盖湿能伤脾。脾土一亏百病由是生焉。滞而为喘嗽。渍而为呕吐。渗而为泄泻。溢而为浮肿。湿淤热则发黄湿遍体。则重着。湿入关节。则一身尽痛。湿聚痰涎。则昏不知人。至于为身热。为鼻塞。为直视。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