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四神" 的结果

找到 218 条相关结果

中风三棱针疗法
三棱针 | admin | 2025-05-29 | 25 阅读

中风是临床常见的急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语言不利、口角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证。因起病急骤,症见多端,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之风善行数变特性相似而名中风,又因发病突然亦称“卒中”。古代文献又有称“厥证”、“偏枯"等名称者。 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均归属中医的“中风”范畴。主要将本病划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高血压、动脉硬化...

阅读全文
凉血四神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23 | 22 阅读

《外科医镜》:凉血四神煎 名称: 凉血四神煎 处方: 槐花3钱,生地4钱,丹皮2钱,茯苓2钱。 功能主治: 舌上出血,重舌。 用法用量: 水煎服。 ...

阅读全文
冬季脾气不好 并非都是肝火旺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6-02 | 19 阅读

人们常说人容易发脾气是肝火旺。然而,专家表示,通过临床观察和体会,事实上并非如此。很多脾气不好的人的脉象都很弱,而并非肝阳上亢的弦脉或滑数脉,也无口苦、胁胀胁痛的表现。 这类病人常有头晕、气短、注意力不易集中、不喜嘈杂等表现,辨证来看是气血不足之象。因此,这种脾气不好可不是单凭疏肝理气就可以解决的。 气血不足 更易烦劳 如《黄帝内经》所言:“阳气者烦劳则张。”专家解释,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

阅读全文
银屑病的拔罐疗法
百病拔罐 | admin | 2025-05-29 | 18 阅读

技术一 拔罐部位:大椎、陶道、肝俞、脾俞、夹脊。 操作规程:常规消毒,以三棱针点刺大椎、陶道、双侧肝俞及脾俞,拔罐5~10分钟,以每穴出血0.3-0.5ml为度。胸椎5~6、腰椎1~2夹脊穴采用针罐法。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周。 附:陶道穴: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技术二 拔罐部位:大椎、陶道。背部、及上肢病变,加肩胛冈;头部病变加百会、四神聪、上星、头维...

阅读全文
华佗“活人之书”为何失传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27 | 18 阅读

阅读《华佗传》时发现,无论是《三国志》的记载,还是《后汉书》的描述,都说“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每读至此,既有遗憾又有疑惑。遗憾的是,一部医书就此失传;疑惑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尚且保留医书,为何华佗倾囊授予绝密医书却被拒绝。这是一部什么书,为何会让人如此忌惮?仅仅是因为狱吏没有担当,还是另有隐情?这些问题困扰了很多年。 叹医书不传之憾 后来...

阅读全文
脑梗死后遗症磁圆梅针疗法
磁圆梅针 | admin | 2025-05-22 | 18 阅读

中风又名卒中,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因本病起病急骤,症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 叩刺部位:头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背部督脉及膀胱经第一侧线和第二侧线;手阳明大肠经上肢循行线及上肢腧穴曲池、外关、合谷(图1);足阳明胃经下肢循行线(图2)及下肢腧穴足三里、丰隆、阳陵泉、悬钟、...

阅读全文
泄泻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5-15 | 18 阅读

脉多沉。伤于风则浮。伤于寒则沉细。伤于暑则沉微。伤于湿则沉缓。泄而腹胀。脉弦者死。又云。脉缓。时微小者生。浮大数者死。夫泄泻属湿。属气虚。有火。有痰。有食积。有寒。有脾泄。有肾泄。凡泻水腹不痛者湿也。饮食入胃不住。完谷不化者。气虚也。腹痛泻水如热汤。痛一阵泻一阵者。火也。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泄泻。泻后痛减者食积也。肚腹痛四肢冷者。寒也。常常泄泻者。脾泄也。五更泄者。肾泄也。宜分别...

阅读全文
封龙山汉碑与华佗仲景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09 | 18 阅读

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常山郡)境内,有封龙山、三公山、白石山等几座北方名山,山上有三块汉碑——《祀三公山碑》《封龙山颂碑》《白石神君碑》,现被收藏于封龙山书院旁边的汉碑博物馆。这三块汉碑反映了极不平凡的岁月,其背后涉及的政治风云,也飘过了华佗、张仲景生活的天空,对他们以及中医学本身产生了影响。 封龙山汉碑的历史背景 在古代“三公”是很高的职位,周代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

阅读全文
腹泻脐疗方四
中医脐疗 | admin | 2025-05-24 | 17 阅读

61方 【药物】白胡椒2份,肉桂1份,丁香1份。 【制法】烘干,共研为细末,过筛。用水或酒调成膏,纱布包裹。 【用法】敷神阙穴,并敷命门穴。外用胶布固定,1~2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为止。 【疗效】治疗腹泻150例,95%均在用药1~2次后痊愈。近5%的病人疗效不佳。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备注】命门穴在与脐相对的腰椎(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62方(神秘万金膏) 【药物】草乌、川芎、...

阅读全文
吐泻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5-22 | 17 阅读

夫小儿吐泻。因六气未完。故六淫易侵。兼以调护失常。乳食不节。遂使脾胃虚弱。清浊相干。蕴作而然。大概有冷有热有食积三者之不同也。盖冷者脾胃虚寒。水谷不化。小便白而大便青。或如糟粕。手足厥冷。或吐或泻。宜助胃膏主之。如上之症。或兼有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身热。乍凉乍热。作吐泻者。宜藿香正气散主之。热者脾胃有湿。大便黄而小便赤口干烦渴。四肢温暖。或吐或泻。宜甘露散主之。如上之候。有兼中暑受热作吐泻者。宜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