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喝粥" 的结果

找到 85 条相关结果

感冒了喝碗粥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6-02 | 22 阅读

冬天感冒大都由风寒引起,其实,平时多喝粥能食疗,加了特殊食材的粥,尤利于防治感冒。风寒感冒表现为发热、畏寒、无汗等症状。对于老年人来说,平时不注意预防,或得了感冒不及时治疗,会降低身体抵抗力,加重其他疾病如慢性气管炎、高血压、心脏病等。冬季感冒时可多食热粥,有助于发汗、散热、祛风寒。同时,感冒后人胃口差,肠胃消化系统不好,喝粥促进吸收。另外,有些药对肠胃刺激大,喝粥可保护胃黏膜。冬日煮粥以大米最好...

阅读全文
小儿夏季热 常喝几款粥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6-01 | 21 阅读

小儿夏季热,属于中医的“暑温”的范畴,为婴幼儿时期特有的发热性疾病,多见于半岁至3岁的小儿,主要为长期发热、口渴、多尿、汗闭或少汗,因病发于夏季暑热之时故名。以下食疗方,既经济,效果也不错,可一试。绿豆莲子粥:绿豆30克,莲子(去心)50克,糯米50~100克,矾碱少许,白糖适量。先煮绿豆,加入矾碱,至熟后加入莲子与糯米,煮烂成粥,放白糖调味,一日分3次服。莲子太子参粥:莲子15克,太子参10克,...

阅读全文
清明节对身体有益的膳食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23 | 20 阅读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其各地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那么清明节我们应该吃点什么对身体有益呢?以下说明。 一、丝瓜花蜜饮 配方:丝瓜花10克,蜂蜜15克。 1、将丝瓜花洗净,放入茶...

阅读全文
立秋养生“收”字当先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6-02 | 19 阅读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养生保健要顺应四时。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顺应四时养生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因此立秋后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等方面皆以养“收”为原则。 初秋养阴为上 初秋时节由于肺部易受到燥气的侵袭,会造成体内津液...

阅读全文
冬季“藏精”养生3要点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26 | 19 阅读

古代医学文献中的“精”含义非常广泛,可以指先天之精、脏腑之精、生殖之精、人体的津液等。文中所说的“精”主要指先天之精,即“肾精”。 《灵枢·本神》曰:“生之来,谓之精。”《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这里的“精”指“肾精”,即“先天之精”。中医学认为“肾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二:一是主生殖,肾中精气充沛发展到一定阶段,女孩、男孩就具备了生殖能力;二主生长发育,人体的生长、发育、衰...

阅读全文
秋季养生方略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17 | 18 阅读

秋收时节天气凉爽,很多人不再苦夏,脾胃似是大开,再加上“贴秋膘”的正当理由,往往堂而皇之地大补特补,一不小心就闹个秋燥。您可以仔细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度过刚刚结束的这个夏天的?能不出门就不出门;长时间在空调房里、吃冰棍、喝冷饮……如此度夏必定脾胃不和,消化功能孱弱。因此,入秋后,虽应适量调整饮食补充夏季消耗的能量,但切记:积累湿寒已久的身体无法自动迅速地切换到“干爽模式”,日常膳食应给虚弱了...

阅读全文
糖尿病推荐食疗方:山药南瓜粥
中医食疗 | admin | 2025-05-09 | 18 阅读

饮食问题是最让糖尿病患者头疼的,吃多了也不行,吃错了也不行。痛苦的是,想吃什么吃不了,不想吃什么,必需吃。糖尿患者吃什么好呢?在此中医专家推荐吃山药南瓜粥,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有益,希望能帮助糖尿病患者轻轻松松地吃出幸福。 推荐验方 生山药100克,生南瓜200克,陈小米100克,枸杞子30克,莲子10克。上方加水1500毫升,先武火煮沸,再文火煎熬30分钟成粥,分3次于早中晚餐时服用,每日1次,3...

阅读全文
秋季如何护发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06 | 18 阅读

秋天气候干燥,头发很容易流失水分,出现断发、枯燥、头屑等问题。如何才能不被“三千烦恼丝”而影响心情呢?下面就向大家介绍一些秋季护发的小窍门,让你在秋季也可以大大步走走,头发甩甩。 多梳少洗停烫 多梳,是指多梳头。春天提倡早晨梳头一二百下,是为了帮助阳气升发,而秋天梳头,则更看重它的清洁功效。我们知道,秋天容易刮大风,而且这个季节的“逆温现象”会使大气污染加重,空气中常有尘埃和肉眼看不到的污染物,...

阅读全文
秋季养生保健六注意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6-02 | 17 阅读

  秋三月以秋分为季节气候转变环节,此时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白露”后雨水渐少,秋风瑟瑟,天气干燥,故秋令主燥。“一场秋雨一场寒,”中秋后,昼热夜凉,气候变化大。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若不注意养生保健,身体容易患病,旧病复发,所以古人称秋季为“多事之秋”是有一定道理的。秋季养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调和情志 一般而言,秋天人的情绪不太稳定,易于烦躁或悲愁伤感,特别是身临花木凋零、秋风萧瑟的深...

阅读全文
秋来“伏”不去,饮食养脾胃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25 | 17 阅读

立秋了,养生上有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的说法,因此,此时调养脾胃,预防胃肠疾病,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的需要。 立秋后,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早晚温差大。此时,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为适应自然界由“夏长”到“秋收”的阴阳变化,人体之气血也随之内收。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