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商陆" 的结果

找到 377 条相关结果

崔氏苍耳酒(癞病)
百病药酒 | admin | 2025-05-29 | 31 阅读

【来源】《外台秘要》 【配方】苍耳(八月收,含茎叶花实)一石,牛膝根一升,松叶二斗,商陆根(白色者)二升,鼠粘根一斗。 【制法】上五物皆剉讫,以水两石五斗,煮取六斗汁。如釜小可分煮之,即分三斗汁。将浸曲一斗二升,高量其曲,加于常法五分,为药力费曲故也。余三斗汁,留将拌料,糯米一石二斗,分作五 ,净淘干漉。上并以大斗。第一  一日炊四斗米,取药汁九升拌熟,细切生地黄三斗,和米下之。第二 三日炊三斗米...

阅读全文
晋唐宋代火疗趋于成熟
火疗文化 | admin | 2025-05-27 | 30 阅读

  从两晋至唐宋,是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灸法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火疗专著是三国时期曹翕(曹操之子)所撰写的《曹氏灸方》,共有七卷,惜已佚。晋隋时期医学家陈延之,是提倡火疗的先驱之一,所撰《小品方》是我国古代一本重要方书。他指出“夫针术,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为师解经者,针灸随手而行;非师所解文者,但依图说文则可矣;野间无图不解文者,但遂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方。”表明火疗简便有效,易于...

阅读全文
积聚脐疗方
中医脐疗 | admin | 2025-05-14 | 28 阅读

1方 【药物】铁棒锤1克,天南星0.6克。 【制法】研末摊在膏药上。 【用法】贴脐部。用于痞块、包积腹痛。 【出处】《陕西草药》。 2方 【药物】鳖鱼(团鱼)1个,苋菜1000克。 【制法】将苋菜煎水浓缩,再与鳖鱼熬成浓膏。 【用法】取适量摊纸上,贴脐眼或痛处。用于痞块。 【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3方(化积膏) 【药物】香附2460克(半生半制),五灵脂2460克(半生半炒),黑丑、白丑各...

阅读全文
商陆
中草药(M-R) | admin | 2025-05-20 | 26 阅读

《中华本草》:美商陆子 实际拼音: Měi Shānɡ Lù Zǐ 来源: 药材基源:为商陆科植物垂序商陆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hytolacca acinosa Roxb.[P。Esculentavan Houtt.」2.Phytolacca americana L.[P.Decandra L.] 采收和储藏:9~10月采,晒干。 原形态: 1 .多年生草本,高达1....

阅读全文
百草之王话人参,中药补虚之佳品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6-01 | 24 阅读

2011年,《本草纲目》与《黄帝内经》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也是到目前为止被列入名录的仅有两部中国医药著作。其中《本草纲目》自明末问世以来,先后有160多个版本,有中文版也有外文版,翻印者更是不计其数。明代大文豪王世贞曾经在《本草纲目》的序言中称赞说:“兹岂仅以医书觏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人参...

阅读全文
贝母丸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4-23 | 21 阅读

《太平圣惠方》卷十四:贝母丸 名称: 贝母丸 处方: 贝母45克(煨令微黄)桔梗30克(去芦头)甘草30克(炙微赤,锉)紫菀30克(洗,去苗、土)杏仁15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宜肺止咳,化痰平喘。主伤寒后,暴嗽喘急,欲成肺痿劳嗽。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不计时候,以粥饮送下。另用如弹子大1丸,绵裹含咽。...

阅读全文
药粥疗法的特点
中医药粥 | admin | 2025-05-30 | 20 阅读

应用药粥疗法防治疾病,其所以能够从不间断地延续两千多年,这与它具有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1.“粥疗”等于药疗加食疗 药粥疗法既然是中药与米谷煮粥服用,那么,“粥疗”就包含了药疗与食疗的双重效果。比如,干姜是中医用于温中散寒的药物,但毫无补养作用,只适用于里寒症;粳米或糯米可以健脾益气,却没有散寒力量。若用干姜配伍米谷,煮粥服食,则成了温补脾胃,治疗脾胃虚寒的食治良方。再如《圣济总录》中的“白术猪肚...

阅读全文
辛弃疾知医懂药会看病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23 | 20 阅读

提起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最先想到的就是他在诗词方面的贡献。他的词被归入豪放派,与苏东坡一起被尊称为“苏辛”,郭沫若先生以“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来称赞他。辛弃疾是一位能够领军打仗的人,他曾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还建立了一支能打仗、有威慑力的“飞虎军”。他有《美芹十论》《九议》《议练民兵守淮疏》等条陈战守之策,23岁那...

阅读全文
水肿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5-24 | 19 阅读

水肿之症。有阴有阳。察脉观色。问症须详。阴脉沉迟。其色青白。不渴而泻。小便清涩脉或沉数。色赤而黄。燥粪赤溺。兼渴为阳。水肿气急而小便涩。血肿气满而四肢寒。蛊症大要有二。曰单腹胀。曰双腹胀。喘急气满。肿而不安。四肢微肿。此单腹胀。因内伤七情所致。取效微迟。四肢浮肿。肚大身重。此双腹胀。因外感风湿所致。取效甚速。又有水肿气肿之分。以指按肿处。有陷随起。随起者气肿。先须理气。陷指起迟者水肿也。只须导水立...

阅读全文
苤蓝
中草药(M-R) | admin | 2025-05-18 | 19 阅读

《中药大辞典》:苤蓝 出处: 《滇南本草》 实际拼音: Piě Lán 别名: 芥蓝、擘蓝(《农政全书》),茄连、撇蓝(《延绥镇志》),玉蔓青(《山西通志》)。 来源: 为十字花科植物球茎甘蓝的球状茎。4~7月播种者,夏、秋采;9月播种者,冬、春采。 原形态: 二年生粗壮直立草本,高30~60厘米。全株光滑无毛。茎短,离地面2~4厘米处,开始膨大而成为一坚硬的、长椭圆形、球形或...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