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呕吐" 的结果

找到 4883 条相关结果

栗子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21 | 381 阅读

《中药大辞典》:栗子 出处: 《千金·食治》 实际拼音: Lì Zi 别名: 板栗(《唐本草》),栗果(《滇南本草》),大栗(《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为壳斗科植物栗的种仁。 原形态: 栗(《诗经》),又名:瑰栗(《西京杂记》),毛板栗、瓦栗子树、风栗、家栗。 落叶乔木,高15~20米。树皮暗灰色,不规则深裂,枝条灰褐色,有纵沟,皮上有许多黄灰色的圆形皮孔。冬芽短...

阅读全文
按摩保健应该避开8类疾病的“雷区”
推拿保健 | admin | 2025-05-28 | 46 阅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保健需求也日益增加,推拿按摩作为一种常见的保健方式流行开来。走在大街小巷,你会发现许多店面都挂出了“推拿按摩保健”的大招牌。的确,工作繁忙之余到休闲场所按摩推拿,已成为一些市民消除疲劳和放松的方式。但施行按摩前,一定要通过系统检查,把可疑因素排除,以防止未祛病反添乱。要注意有些病是推拿禁忌症,有些病则在按摩时不能使用某些手法。专家指出,以下几种主要疾病...

阅读全文
竹沥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21 | 40 阅读

《全国中草药汇编》:竹沥 实际拼音: Zhú Lì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var. henonis(Mitf.)Stapf ex Rendle经加热流出的竹汁。 炮制: 将新竹去节劈开,置火上烧之,收集两端滴出之汁,即为竹沥。 性味: 甘,凉。 功能主治: 清热豁痰。用于中风痰壅,肺热喘咳,热病烦躁。 ...

阅读全文
小儿疳积中医推拿疗法
小儿推拿 | admin | 2025-05-28 | 39 阅读

疳积是疳证和积滞的总称,积滞与疳证是一病证的两种不同病理阶段,积滞轻,疳证重。积滞是小儿伤于乳食,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运化失司,积聚留滞于中焦,积而不消,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疳证是指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职,吸收功能长期障碍,脏腑失养,津液干涸,形体羸瘦,饮食不为肌肤,影响生长发育,病程较长的一种慢性疾患。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1. 积滞伤脾(积滞)面黄肌瘦,神疲纳呆,腹痛胀满拒按,呕吐...

阅读全文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 | admin | 2025-05-28 | 37 阅读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有其一定的特点,现主要介绍如下:【推法】推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相当广泛。有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旋推法四种。1.直推法(图196)医生用拇指桡侧缘,或用食、中两指指面附着于治疗部,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佛尘状,以推后皮肤不红为佳。手法频率每分钟约250~300次。推动时必须行直线,不可歪斜,以恐动别经而招患。 常用于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

阅读全文
阿胶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5-21 | 31 阅读

《中国药典》:阿胶 实际拼音: ē Jiāo 别名: 驴皮胶 来源: 本品为马科动物驴Equus Asinus L.的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 制法: 将驴皮漂泡,去毛,切成小块,再漂泡洗净,分次水煎,滤过,合并滤液,用文火浓缩(可分别加入适量的黄酒、冰糖和豆油)至稠膏状,冷凝,切块,阴干。 性状: 为长方形或方形块,黑褐色,有光泽。质硬而脆,断面光亮,碎片对光照视呈...

阅读全文
诗词中的四川道地药材及川药赏析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19 | 30 阅读

四川号称天府之国,钟灵毓秀,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四川地处长江上游,系西南边陲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前沿与通道,山川险峻秀美,气候多样,物产丰富,是中药材的重要产地。中医界素有“无川药不成方”的赞誉。本文从文化角度,以诗词歌赋的形式吟唱有代表性的道地川药,介绍川药之功。 西蜀成都聚药商 盛唐家国业辉煌,西蜀成都聚药商。车水马龙人鼎沸,藤花木草气幽香。大慈寺主慈悲事,玉局坛尊局药王。千...

阅读全文
彝医学常见的内科疾病
彝医 | admin | 2025-06-06 | 29 阅读

(一)哮喘 彝医名称:赛可 主证:咳嗽喘息不能平卧,喉中痰鸣,呼吸困难,张口抬肩,胸满闷室。 治疗方一:岩羊血少许(1g),马鹿血少许(1g),穿山甲血少许(1g),鳖血少许(1g),姜黄少许(10g),石菖蒲适量(20g),茜萆适量(15g),将上药研为细末,调匀,装人鸡肚内,文火炖服。 治疗方二:马鹿血少许(1g),穿山甲血少许(1g),岩羊血少许(1g),鳖血少许(1g),上药泡酒服,也可...

阅读全文
耳轮脚周围部分穴位
耳针 | admin | 2025-06-03 | 29 阅读

1.口 【位置】在耳轮脚下缘,外耳道口的外上方处。 【功能】诊断和治疗口腔疾患,如舌炎、牙周炎、口腔溃疡等。此穴还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因此可用于催眠。 2.胃 【位置】在耳轮脚消失处,若耳轮脚延伸至对耳轮不消失,则取从外耳道口上方之耳轮脚部位至对耳轮内缘之间的外2/3处。 【功能】诊断和治疗胃部疾患。常用于治疗胃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以及前额头痛、癫痛、癒病、精神分裂症、失...

阅读全文
刺血疗法治颈椎病
针灸临床 | admin | 2025-05-29 | 27 阅读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常见病,以眩晕为主要表现,其伴随症状有颈痛、头痛、头昏、耳鸣、恶心、呕吐、视力障碍、平衡障碍等。采用刺血疗法予以治疗,效果较好。取穴:百会、大椎、头维。患者取坐位,上述穴位用碘伏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挤压百会、头维穴,大椎穴加拔罐,使各穴出血1~3毫升。2~3日治疗一次,连续治疗7次。 中医认为,该病病机为气滞血瘀,颈部的长期慢性劳损及退行性变的骨质增生导致气机不畅,气滞日久...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