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发寒热" 的结果

找到 297 条相关结果

瑶医的特殊病因包括哪些?
瑶医 | admin | 2025-05-27 | 20 阅读

(一)痧气 痧气是瑶族地区一类常见病因,易感于夏秋季节。痧气包括两种,一种是有传染性的,另一种是非传染性的,传染性痧气指感受秽浊不正之气或暑浊之气,而非传染性痧气指感受的暑湿之气。 人体于夏秋二季感受传染性痧气以后常自觉身体酸累疼痛,或胸闷腹痛,或呕吐腹泻等,严重者还会有神志不清等临床表现。感触秽浊不正之气可致腹痛、吐泻,表现为先发吐泻后见腹痛;感受暑浊之气,则先发心腹绞痛而后见吐泻;心昏闷,痧...

阅读全文
立效丸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23 | 20 阅读

《杨氏家藏方》卷二:立效丸 名称: 立效丸 处方: 豆豉120克(焙干)川乌头60克(生,去皮、脐、尖)白僵蚕(炒去丝、嘴)石膏(生)各30克 地龙(去土,炒)葱子(生)各15克 制法: 上药为细末,葱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头疼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生葱、茶清送下,食后。 《普济方》卷二七二:立效丸 名称: 立效丸 处方: 蟾酥1钱...

阅读全文
真假疑似篇
黄帝外经 | admin | 2025-06-11 | 18 阅读

雷公问曰:病有真假,公言之矣。真中之假,假中之真,未言也。岐伯曰:寒热虚实尽之。雷公曰:寒热若何?岐伯曰:寒乃假寒,热乃真热。内热之极,外现假寒之象,此心火之亢也。火极似水,治以寒则解矣。热乃假热,寒乃真寒,下寒之至,上发假热之形,此肾火之微也,水极似火,治以热则解矣。雷公曰:虚实若何?岐伯曰:虚乃真虚,实乃假实。清肃之令不行,饮食难化,上越中满,此脾胃假实,肺气真虚也。补虚则实消矣。实乃真实,虚...

阅读全文
保健类药茶之清热泻火茶(三)
中医药茶 | admin | 2025-05-26 | 18 阅读

1、大芷茶。 原料:大黄1g、白芷3g,绿茶3g。 用法:用200ml开水冲泡10分钟即可,冲饮至味淡。 功能:清胃除积,消肿止痛。 用途:头而、背部疮疡肿毒;便秘;头热昏痛;眉棱骨痛;鼻渊。 2、大青叶茶。 原料:大青叶5g、茉莉花茶3g。 用法:用开水冲泡5~10分钟即可,冲饮至味淡。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抗菌。 用途:热病烦渴;流感;急性传染性肝炎;菌痢;黄疸; 口疮;痈疸肿毒;肺炎...

阅读全文
调中丸
中药方剂(S-Z) | admin | 2025-05-15 | 18 阅读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调中丸 名称: 调中丸 处方: 人参(去芦)白术 干姜(炮)各90克 甘草(炙)45克 制法: 上药为细末,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主中焦虚寒,下利清谷,腹痛食少者。 用法用量: 每服1~40丸,空腹时用温水送下。 备注: 本方与《伤寒论》理中汤组成相同,但甘草用量减半。参阅该条。 《御药院方》卷三:调中丸 名称: 调中丸 处方: 赤茯苓...

阅读全文
白常山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5-05 | 18 阅读

《中药大辞典》:白常山 出处: 李承祜《药用植物学》 实际拼音: Bái Chánɡ Shān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玉叶金花或展枝玉叶金花的根。8~10月采挖,晒干。 原形态: ①玉叶金花又名:鹅儿花。 常绿蔓状小灌木,高可达5米。小枝披柔毛。单叶对生,具短柄;叶膜质或薄纸质,卵状矩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8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平截或稍偏斜,上面深绿色,有稀疏白柔毛,...

阅读全文
雪见草根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02 | 18 阅读

《中药大辞典》:雪见草根 出处: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实际拼音: Xuě Jiàn Cǎo Gēn 别名: 朴地红根子(《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雪见草的根。4~6月采收。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荔枝草"条。 性味: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性凉,味苦辛,无毒。" 功能主治: 凉血,活血,消肿。治吐血,衄血,崩漏,跌打伤痛,腰痛,肿毒,流火。 《江...

阅读全文
《济阴纲目》调经门 论往来寒热
济阴纲目 | admin | 2025-06-10 | 17 阅读

经水适来适断,或有往来寒热者,先服小柴胡,以去其寒热,后以四物汤和之。薛新甫治一妇人,耳内或耳后项侧作痛,寒热口苦,月经不调,此肝火气滞而血凝,用小柴胡加山栀、川芎、丹皮治之,诸病悉退。(有热入血室之象,诸症皆见在少阳经,故用此汤,此经多气少血,何为不用当归、赤芍、生地) 大全云:师尼寡妇与室女出嫁愆期者,多因欲心萌而不遂,恹恹成病,乍寒乍热,久则为劳 。又有经闭,自淫痰逆,头风膈气,痞闷面黚瘦瘠...

阅读全文
瘴气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6-01 | 17 阅读

一论夹岚瘴气。溪源蒸毒之气。其状血乘上焦。病欲来时。令人迷困。甚则发躁狂妄。亦有哑不能言者。皆由败血瘀于心。毒涎聚于脾经所致。宜驱瘴汤人参 柴胡 黄芩 半夏 大黄 枳壳 甘草(各等分)上锉。每服一两。姜、枣煎。空心服。哑瘴。食后服。一论海内缙绅。游宦四方。水土不服。常用此方。若任两广。尤宜多服。理脾却瘴汤陈皮(炒) 白术(去芦炒) 茯神(去皮木) 黄芩(炒) 栀子(炒) 半夏(姜制各一钱)神曲(炒...

阅读全文
《济阴纲目》调经门 调经门汇方
济阴纲目 | admin | 2025-05-30 | 17 阅读

  脉经曰:尺脉滑,血气实,妇人经脉不利。少阴脉弱而微,微则少血。寸口脉浮而弱,浮则为虚,弱则无血。脉来至状如琴弦,苦少腹痛,主月水不利,孔窍生疮。肝脉沉,主月水不利,腰腹痛。尺脉来而断续者,月水不利,当患小腹引腰痛,气滞,上攻胸臆也。经不通,绕脐寒疝痛,其脉沉紧,此由寒气客于血室,血凝不行,结积,血为气所冲,新血与故血相搏故痛。(滑为气血有余,故曰实。微弱为血不足,浮弱亦然。弦也,沉也,断续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