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半夏泻心汤" 的结果

找到 55 条相关结果

中医提升免疫疗法多,日常生活重养生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23 | 21 阅读

新冠肺炎的来袭,再一次让人们关注如何维护好自身免疫力、提高防病抗病能力的问题。医学上所说的免疫力,是指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外源性异物、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能力。对于普通人而言,免疫力低下一般都只会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时期内发生。如劳累、睡眠少、嗜烟酗酒、久坐少动、情绪低落、焦虑、紧张、饮水少、饮食不规律、维生素缺乏等。一个人如果经常罹患感冒,且有倦乏、消化功能紊乱、唇周疱疹(俗称“上火”...

阅读全文
《伤寒论》中的特殊煎药法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15 | 20 阅读

《伤寒论》对药物的煎煮方法十分重视,其煎药方法除了常见的先煎、后下、烊化、对服之外,还有一些更特殊的煎药方法,这些特殊的煎药方法广大中医师在处方医嘱时常常被忽略,而影响到中医汤剂疗效的正常发挥。 1.加酒同煎法  如炙甘草汤,原方要求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同煎。佐清酒同煎目的在于借酒行气血、通经络、和阴阳,助行药势、宣痹通阳。尤其在补阴剂或气血双补剂中加酒能够通行药性,达到补而不滞之目的。炙甘草汤是...

阅读全文
半夏泻心汤去人参甘草干姜大枣加枳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5-22 | 15 阅读

《温病条辨》卷二:半夏泻心汤去人参甘草干姜大枣加枳 名称: 半夏泻心汤去人参甘草干姜大枣加枳 处方: 半夏6钱,黄连2钱,黄芩3钱,枳实3钱,生姜3钱。 功能主治: 呕甚而痞者。 用法用量: 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服。 虚者,复纳入参、大枣。 ...

阅读全文
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学科发展历程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21 | 15 阅读

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系统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方药应用的基本规范,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仲景学术研究学科(以下简称“本学科”)是以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其辨证论治体系为主要研究内容,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现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和浙江中医药大学三个中医临床基础国家级重...

阅读全文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学术特色与传承发展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06 | 15 阅读

治伤寒,用经方,妙用药,精临证。经典是中医的灵魂,临床为中医的根本。 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具有鲜明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 善用经方,不弃时方,古今接轨,经时结合,创制新方,临床擅于治疗肝胆病、脾胃病、肾病等。 致力于燕京医学的发掘整理与传承发扬,教学、科研、临床齐头并进。 注重中医药文化传承,自觉弘扬中华文化精髓。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是以研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阅读全文
伤寒•伤寒用药赋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6-08 | 14 阅读

太阳无汗寒伤荣,腊月麻黄汤为最;太阳有汗风伤卫,腊月桂枝(汤)可先。易老冲和(汤即九味羌活汤)治风寒而发于三季,陶氏冲和(汤)分阴阳以救乎双传。此方以两感必死,但阳先受病多者,以此汤探之,中病即愈。如不愈者,看表里阴阳多少用药。是以用九味羌活汤去苍术加柴胡、干葛,石膏、黑豆,皆三阳经药也。阳明之本宜解肌,审葛根白虎于寒热;伤风有汗表虚者,桂枝汤。伤寒无汗表实者,葛根汤。不恶寒反恶热,二便不闭者,白...

阅读全文
仲景五泻心汤异同辨
中药基础 | admin | 2025-05-18 | 14 阅读

五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太阳篇》,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不仅可见于伤寒误下邪陷,亦可见于内科杂病、温热病等。仲景五泻心汤,首创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法。五泻心汤既有病因病机侧重点的不同,又有虚实和虚实夹杂之异,但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是其共同特点,故调理脾胃气机升降是治疗痞证的关键所在。 半夏泻心汤出自宋本《伤寒论》149条:“伤寒...

阅读全文
伤寒•论伤寒杂证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5-17 | 14 阅读

怫郁因汗失宜,便坚为实哕为虚∶面者,阳明所主。阴盛者,面赤而黯;阳盛者,面赤而光。表证汗出未彻,以致邪热怫抑郁结,故头面红赤,甚则蒸于肌肤,汗出未透身痒者,桂麻各半汤;恶寒热者,葛根汤;汗太过发黄者,茵陈汤;惊惕者,火邪汤;大便硬者,里已实也,大柴胡汤。下后哕[yuě] 者,胃虚也,桂枝参苓汤。戴阳浮火所冲,阴证(下痢厥逆)热微阳热甚。《百问》云∶病患身微热,面赤,脉反沉而迟者,阴证也。身微热者,...

阅读全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伤寒论 | admin | 2025-05-14 | 14 阅读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阅读全文
黄芩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13 | 14 阅读

《中国药典》:黄芩 实际拼音: Huánɡ Qín 英文名: RADIX SCUTELLARIAE 别名: 山茶根、黄芩茶、土金茶根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性状: 本品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