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前胸" 的结果

找到 208 条相关结果

支气管哮喘的刮痧疗法
百病刮痧 | admin | 2025-05-29 | 37 阅读

哮喘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以突然发作、呼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呼吸困难为特征。本病分发作期和缓解期,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有密切关系。 典型的支气管哮喘,发作前有先兆症状,如打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如不及时处理,可因支气管阻塞加重而出现哮喘,严重者可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紫绀等。但一般可自行或用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某些患者在缓解数小时后可...

阅读全文
鸊鷉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4-21 | 26 阅读

《中药大辞典》:鸊鷉 出处: 《本草拾遗》 实际拼音: Bì Tī 别名: 鷉、须赢(《尔雅》),刁鸭(《食疗本草》),油鸭(《纲目》),水鸰仃(《医林纂要》),水葫芦(《中国动物图谱·鸟类》)。 来源: 为鸊鷉科动物小鸊鷉的肉或全体。 原形态: 体长约26厘米,形似鸭而小。嘴窄而尖,黑色,尖端白色,嘴裂附近黄绿色。虹膜黄色。眼先、颏、上喉黑褐色;下喉、耳羽、颈侧红栗色:上体黑...

阅读全文
赶走老年病的家庭自疗法
老年保健 | admin | 2025-05-09 | 22 阅读

2012年已经到来,为了更好地向老年人普及保健知识,推出一系列老年病的家庭疗法,希望对老年人祛除疾病,早日康复,延缓衰老,健康长寿起到积极意义。 捏脊法助老年病康复 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尤其对中老年朋友,在神经衰弱、腰背疼、高血压、哮喘、腹泻等老年病领域均具有良好的康复效果。 捏脊法由捏法、捻法、提法、推法等多种手法复合而成,常施于脊柱两侧,分拇指前位捏脊法和...

阅读全文
小儿高热的刮痧疗法
百病刮痧 | admin | 2025-05-26 | 20 阅读

小儿高热是指小儿体温超过38.5℃,四季均可发病。低热指腋温为37.5℃~38℃,中度热为38.1~39℃,高热为39.1~40℃,超高热则为41℃以上。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一、刮痧治疗 (一)症状 小儿体温超过38.5℃,怕冷,发热,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鼻塞流涕,打喷嚏等,严重的体温可达40℃以上,患儿烦躁不安或嗜睡,鼻咽部红肿,可有扁桃体和颈部淋巴结肿大,有的可伴呕吐或腹...

阅读全文
入冬防“寒邪” 牢记三字经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22 | 20 阅读

中医里有“六邪气”,分别为风、寒、暑、湿、燥、火,其中寒性凝滞。秋末冬初,天气渐寒,寒邪由外而入,主要侵袭人的头部、肩颈、背部、口鼻等处。时下,正值“小雪”节气,在日常生活中应采取一些措施,防止寒邪侵犯身体。 1.头和脚最易受寒 寒邪容易侵袭人体五个部位,头、肩颈和背部、口鼻、前胸和腰腹、腿脚,其中头和脚最易受寒。 头为“诸阳之会”,突遭雨淋或不戴帽子,寒湿会侵袭头部,出现头痛、头昏、头部沉重的...

阅读全文
龙江医药文化的产生演变与特点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27 | 19 阅读

黑龙江历史悠久、文化绵长,其传统医药也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经验传承。这里的土著先民在与疾病斗争中不屈不挠,总结和积累了丰富的生存经验和生命智慧。他们主动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和外来特色文化,南北兼容,中西合璧,创造了独具东北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为丰富中华医药文化做出了贡献。 龙江医药文化的产生与演变 满族的繁衍生息是龙江医药文化的根系和源泉。满族人民长期聚集生活在东北地区,历史上满族曾建立“金”和“大清...

阅读全文
龙虱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21 | 19 阅读

《中药大辞典》:龙虱 出处: 《纲目拾遗》 实际拼音: Lónɡ Shī 别名: 水鳖虫(《江苏中药名实考》),射尿龟、尿缸贼(《陆川本草》),水龟子(《中药志》)。 来源: 为龙虱科昆虫东方潜龙虱的全虫。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后,用沸水烫死,晒干。 原形态: 体长圆形,长2.4~2.8厘米。背面深橄榄绿色,唇基,前胸背板外缘、鞘翅两侧绿黄色。头部近扁平,中央微隆起;前头两...

阅读全文
九香虫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21 | 19 阅读

《中国药典》:九香虫 实际拼音: Jiǔ Xiānɡ Chónɡ 英文名: ASPONGOPUS 来源: 本品为蝽科昆虫九香虫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 的干燥体。11月至次年3 月前捕捉。置适宜容器内,用酒少许将其闷死,取出阴干;或置沸水中烫死,取出,干燥。 性状: 本品略呈六角状扁椭圆形,长1.6~2cm,宽约1cm。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略...

阅读全文
鱼虱子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06 | 19 阅读

《中药大辞典》:鱼虱子 出处: 《四川中药志》 实际拼音: Yú Shī Zi 别名: 鱼鳖、鱼寄生 来源: 为浪飘水虱科动物张氏鱼怪的全体。捕得有鱼虱子寄生的鱼后,自鱼胸鳍的白色囊中取出,炕干或晒干。 原形态: 体呈长卵形,阔而扁,无坚甲,全体乳白色;雌者长达30毫米,阔约15毫米;雄者较小,长4~10毫米,宽1~6毫米。头部复眼长卵形,黑色,有短触须2对,头下方有大颚1对,...

阅读全文
鸨肉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4-22 | 19 阅读

《中药大辞典》:鸨肉 出处: 《饮膳正要》 实际拼音: Bǎo Ròu 来源: 为鸨科动物大鸨的肉。 原形态: 大鸨,又名:独豹(郭璞),鸨(《饮膳正要》)。 嘴铅灰色,先端近黑。虹膜暗褐色。头、颈及前胸皆深灰色,喉部近白,满枝细长的纤羽;纤羽在喉侧向外突出如须;后颈基处棕栗色,上体其余部分,大都为淡棕色,布满粗阔的黑色横斑,粗斑之间,更杂以虫蠹状黑斑。翼阔大,小、中覆羽灰而具白端...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