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刺花" 的结果

找到 24 条相关结果

岩椒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21 | 21 阅读

《中药大辞典》:岩椒 出处: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实际拼音: Yán Jiāo 别名: 木本化血丹,野花椒(《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毛刺花椒的根。全年可采。剥去皮,切片晒干。 原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高1~1.6米。根条状,质地坚韧。茎有分枝,有皮刺,幼枝上的皮刺有时对生。刺长5毫米左右,小枝上密被紫红色绒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质粗糙,亚革质,具透明...

阅读全文
草部(三)
本草纲目 | admin | 2025-05-24 | 16 阅读

 附子 「释名」其母名曰乌头。「气味」辛、温、有大毒。「主治」1、少阴伤寒(初得二、三日,脉微细,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用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引方名“麻黄附子甘草汤”。2、少阴发热(少阴病初得,反发热而脉沉)。用麻黄(去节)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细辛二两,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再...

阅读全文
蔷薇花亦是度夏良药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6-02 | 14 阅读

蔷薇花又名刺花、白残花等,为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的花朵。落叶小灌木,茎、枝多尖刺,花期5~6月,多生于路旁、田边,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生长。蔷薇花性味甘、凉,入脾、肺、大肠经,有清热解暑、止血止痢之功,适用于暑热侵袭、热毒泻痢等。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黄芪甙、挥发油等,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蔷薇花水煎服可治暑热胸闷、呕吐纳呆。野蔷薇花拌茶水煎服可治疟疾。蔷薇花入药可内服外用,内服多水煎,常用量为3~...

阅读全文
小金樱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15 | 14 阅读

《中药大辞典》:小金樱 出处: 《生草药性备要》 实际拼音: Xiǎo Jīn Yīnɡ 别名: 红茨藤(《分类草药性》),山木香、明目茶(《中国树木分类学》),小和尚藤(《重庆草药》),结茧、狗屎刺、小刺花、苙刺甲、荆刺叶、鸡公子、五甲莲(《湖南药物志》),七姐妹、鱼杆子、青刺(《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小果蔷薇的根及嫩叶。全年可采,而以10~11月为最宜。 ...

阅读全文
药名第二
千金翼方 | admin | 2025-05-15 | 13 阅读

论曰∶有天竺大医者耆婆云∶天下物类皆是灵药,万物之中,无一物而非药者。斯乃大医也。故神农本草,举其大纲,未尽其理,亦犹咎由创律,但述五刑,岂卒其事,且令后学者因韦典法,触类长之无穷竭,则神农之意从可知矣。所以述录药名品,欲令学徒知无物之非药耳。玉泉 玉屑 丹砂 空青 绿青 曾青 白青 扁青 石胆 云母 朴硝 硝石 芒硝滑石 石钟乳 紫石英 矾石(马齿矾、绛矾、黄矾、青矾) 白石英 五石脂 太一余粮...

阅读全文
刺花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5-10 | 13 阅读

《中药大辞典》:白刺花叶 出处: 《贵州草药》 实际拼音: Bái Cì Huā Yè 来源: 为豆科植物白刺花的叶片.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白刺花"条。 化学成分: 叶含香叶木甙。 性味: 《贵州草药》:"苦,平。" 功能主治: 《贵州草药》:"清热,解毒。治毒肿。"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 《中华本草》:白刺花叶 出处: 出自《文山中草药》:白刺花的...

阅读全文
酸枣仁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06 | 13 阅读

《中国药典》:酸枣仁 实际拼音: Suān Zǎo Rén 英文名: SEMEN ZIZIPHI SPINOSAE 别名: 山枣仁、山酸枣 来源: 本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 var. spinosa (Bunge)Hu ex H.F.Chou的干燥成熟种子。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收集种子,晒干。 性状: 本品呈扁圆形或...

阅读全文
刺花椒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基础 | admin | 2025-05-22 | 12 阅读

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止痛,杀虫,避孕。主治胃痛,风湿关节痛,避孕,虫积腹痛。 用法用量 3~5钱,果1~3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阅读全文
《济阴纲目》血崩门 论血瘀腹痛法当收止
济阴纲目 | admin | 2025-05-15 | 12 阅读

戴氏曰:血大至,曰崩中,或清或浊,或纯下瘀血成腐,势不可止,证状非一,所感亦异,甚则头目昏晕,四肢厥冷,并宜胶艾汤咽震灵丹(震灵丹能止能行,非元礼不能道不能用)),佐以三灰散,或以童子小便煎理中汤,或以沉香降气汤加入百草霜,米饮调下。血崩甚而腹痛,人多疑恶血未尽( 有此特见),又见血色瘀黑,愈信恶血之说,不敢止截。大凡血之为患,欲出未出之际,停在腹中,既成瘀色,难尽以瘀为恶(妙论),又焉知瘀之不为...

阅读全文
伏牛花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5-01 | 12 阅读

《中药大辞典》:伏牛花 出处: 《开宝本草》 实际拼音: Fú Niú Huā 别名: 隔虎刺花(《开宝本草》)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虎刺的花。 性味: 《开宝本草》:"苦甘,无毒。"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舒筋止痛。治风湿痹痛,头痛,四肢拘挛。 ①《开宝本草》:"疗久风湿痹,四肢拘挛,骨肉疼痛。作汤主风眩、头痛,五痔下血。" ②《本草蒙筌》:"主大风遍身碎痛。" 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