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刺热" 的结果

找到 41 条相关结果

标幽赋(杨氏注解)
针灸大成 | admin | 2025-05-21 | 15 阅读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劫病之功,莫捷于针灸。故《素问》诸书,为之首载,缓、和、扁、华,俱以此称神医。盖一针中穴,病者应手而起,诚医家之所先也。近世此科几于绝传,良为可叹!经云:『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砭石者,不可与言至巧。』此之谓也。又语云:『一针、二灸、三服药。』则针灸为妙用可知。业医者,奈之何不亟讲乎?     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余心。     夫人身十二经,三...

阅读全文
五邪刺
黄帝内经太素 | admin | 2025-06-01 | 12 阅读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十一第七十五《刺节真邪篇》。又自“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邪”至“真气存”,见《甲乙经》卷五第二。自“请言解论”至“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见《甲乙经》卷七第三。自“大热遍身”至“所谓推而散之者也”,见《甲乙经》卷七第二。自“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至末,见《甲乙经》卷十第一下篇。惟自“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以下至末,袁刻及别钞本均缺,平从日本仁和寺宫御所藏残卷十三纸中检出...

阅读全文
四诊合参之望诊闻诊
中医望诊 | admin | 2025-05-21 | 12 阅读

中医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现其价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更谈不上自主发展和创新。 在临床中,理论与实践的磨合,需要历经一个长期积累、反复思考探索的过程,才能达到融汇贯通,成为实用的知识和诊疗技能,进而推动理论的更新和发展。 立足经典,学融百家,博采众长,这是基础。综合应用多门专业知识,构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证因脉治诊疗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基本要素;知常达变,圆机活法是把理论转化为知识...

阅读全文
刺节真邪—《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五篇
黄帝内经·灵枢 | admin | 2025-05-20 | 12 阅读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卫,奈何?岐伯曰:固有五卫,一曰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黄帝曰:夫子言五卫,余未知其意。岐伯曰: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发蒙者,刺腑俞,去腑病也;去爪者,刺关节肢络也;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俞也;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黄帝曰:刺卫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岐伯曰: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瞋肩...

阅读全文
针灸临床治病八法
针灸临床 | admin | 2025-05-18 | 12 阅读

中医药临床治病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这是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所倡用的方药治则。针灸不同于方药,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法则。根据《灵枢》所述,针灸治病八法:调、通、引、决、温、劫、补、泻。因补、泻法古今有大量文献论述,故在此主要讨论其他六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虚则掣引之,血实则决之。”其中的调、通、引、决...

阅读全文
素问九针论
针灸大成 | admin | 2025-06-08 | 11 阅读

九针式帝曰:『针之长短有数乎?』歧伯对曰:『一曰镵针,取法于巾针,头大末锐,末平半寸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二曰圆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而卵其锋,针如卵形,圆其末,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锋其末,刃三隅,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取法于剑,锋末如剑,广二寸半,长四寸。六曰圆利针,取法于牦针,且圆且锐,微大其末,反小其身,又曰中身微大,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

阅读全文
三刺
黄帝内经太素 | admin | 2025-06-08 | 11 阅读

平按:此篇自“所谓三刺”至“不可以为工也”,见《灵枢》卷二第七《官针篇》,又见《甲乙经》卷五第二。自“凡刺之属,三刺至谷”至末,见《灵枢》卷二第九《终始篇》,又见《甲乙经》卷五第五。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三刺者,阳邪刺,阴邪刺,谷道①气刺也②。阳邪浮浅在皮,故一刺浅之,阳邪得出也。平按:“三刺”下,《灵枢》有“之”字。①“道”,人卫本注曰:疑衍。②“阳邪刺,阴邪刺,谷道②气刺也”...

阅读全文
针灸直指·刺热
针灸大成 | admin | 2025-06-05 | 11 阅读

黄帝问曰:『五脏热病奈何?』 歧伯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①,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②。刺足厥阴、少阳③。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④。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

阅读全文
寒热杂说
黄帝内经太素 | admin | 2025-05-25 | 11 阅读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一《寒热病篇》。又自篇首至“骨厥亦然”,见《甲乙经》卷八第一上篇。又自“骨痹”至“补之”,见《甲乙经》卷十第一下篇。又自“身有所伤”至“关元也”,见《甲乙经》卷十第二下篇。又自“厥痹者”至“阴经”,见《甲乙经》卷十第一下篇。又“暴瘖”一节,见《甲乙经》卷十二第二。“暴聋”一节,见《甲乙经》卷七第一中篇。“暴瘅”一节,见《甲乙经》卷十二第七。又自“臂阳明”至...

阅读全文
杂刺
黄帝内经太素 | admin | 2025-05-22 | 11 阅读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人迎候阳”,见《灵枢》卷四第十九《四时气篇》。自“刺家不诊”至末,见《素问》卷十四第五十五《长刺节论篇》。又自篇首至“必深以留之”,见《甲乙经》卷五第一。自“风水肤胀”至“尽取之”,见《甲乙经》卷八第四。自“飧泄”至“热行乃止”,见《甲乙经》卷十一第四。自“温疟”至“五十九刺”,见《甲乙经》卷七第五。自“转筋于阳”至“皆卒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四。自“徒水”至“百三十五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