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刀伤出血" 的结果

找到 232 条相关结果

飞龙掌血叶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5-21 | 27 阅读

《中药大辞典》:飞龙掌血叶 出处: 《贵州民药物》 实际拼音: Fēi Lónɡ Zhǎnɡ Xuè Yè 来源: 芸香科植物飞龙掌血的叶片。全年可采。 功能主治: ①《贵州民间药物》:"治刀伤出血,捣烂敷。"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疖肿疮毒,飞龙掌血叶捣烂外敷。" 《中华本草》:飞龙掌血叶 出处: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实际拼音: Fēi Lónɡ Zh...

阅读全文
羊角棉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21 | 21 阅读

《全国中草药汇编》:羊角棉 实际拼音: Yánɡ Jiǎo Mián 别名: 小鸡骨常山、闹狗药 来源: 夹竹桃科羊角棉Alstonia mairei Levl.,以叶入药。 生境分布: 四川、贵州、云南。 功能主治: 解毒,止血;外用治刀伤出血和疮毒。 ...

阅读全文
长梗排草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基础 | admin | 2025-05-24 | 19 阅读

功能主治 熄风定惊;收敛止血。主小儿惊风;肺痨咯血;刀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阅读全文
牡蛎
中草药(M-R) | admin | 2025-05-17 | 19 阅读

《中国药典》:牡蛎 实际拼音: Mǔ Lì 英文名: CONCHA OSTREAE 别名: 左牡蛎、海蛎子壳、左壳 来源: 本品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Ostrea gigas Thunberg、大连湾牡蛎Ostrea talienwhanensis Crosse 或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 Gould的贝壳。全年均可采收,去肉,洗净,晒干。 性状: 长牡蛎:呈...

阅读全文
乌苏里瓦韦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19 | 18 阅读

《中华本草》:乌苏里瓦韦 实际拼音: Wū Sū Lǐ Wǎ Wéi 别名: 骟鸡尾、人头发、飞惊草、铁包针、小石韦、青根、大石韦、剑刀草、大金刀、青叶红、大骨牌草、七星剑、金星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乌苏里瓦韦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pisorus ussuriensis(Regel et Maack)Ching[Pleopeltis ussuriensis R...

阅读全文
见血飞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20 | 17 阅读

《中药大辞典》:见血飞 出处: 《贵州草药》 实际拼音: Jiàn Xuè Fēi 别名: 散血飞、黄椒(《贵州草药》),刺三加,红三百棒(《陕西中草药》)。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刺异叶花椒的根或根皮。春、夏、秋三季均可采挖,晒干,或取根皮晒干。 原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高2~6米。枝粗糙,只稀疏皮刺。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3,稀3~5片,革质,宽卵形至长圆形,长4~...

阅读全文
翠羽草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5-13 | 17 阅读

《中药大辞典》:翠羽草 出处: 《纲目拾遗》 实际拼音: Cuì Yǔ Cǎo 别名: 金鸡独立草(《王安卿采药志》),翠翎草、矮脚凤毛(《汪连仕采药书》),孔雀花(《粤志》).神锦花、鹤翎草、凤尾草、开屏风毛(《纲目拾遗》),龙须、剑柏(《植物名实图考》),蓝地柏(《植物学大辞典》),绿绒草(《广州植物志》),回生草、还魂草(《福建民间草药》),金鸡风尾草、水鸡爪(《闽南民间草药》)...

阅读全文
虫牙药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5-10 | 17 阅读

《中药大辞典》:虫牙药 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实际拼音: Chónɡ Yá Yào 别名: 三叉金、三托艾、伤寒头、大箭根(《广西药植名录》),三姐妹(《广西中草药》),牛尾草、三叶扫把、马鹿尾(《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三叶香茶菜的全草或根。夏、秋采收。 原形态: 三叶香茶菜,又名:细叶香茶菜。 多年生草本,高约60厘米。茎直立,有四钝棱,密被白色粗毛...

阅读全文
没食子
中草药(M-R) | admin | 2025-05-03 | 17 阅读

《中药大辞典》:没食子 出处: 《海药本草》 实际拼音: Méi Shí Zǐ 别名: 墨石子(《雷公炮炙论》),无食子(《药性论》),没石子(《子母秘录》),无石子(《酉阳杂俎》),麻茶泽(《方舆志》)。 来源: 为没食子蜂科昆虫没食子蜂的幼虫,寄生于壳斗科植物没食子树幼枝上所产生的虫瘿。通常于8~9月间,采集尚未穿孔的虫瘿,晒干。 原形态: 没食子蜂:体小,长约6毫米...

阅读全文
草部(三)
本草纲目 | admin | 2025-05-24 | 16 阅读

 附子 「释名」其母名曰乌头。「气味」辛、温、有大毒。「主治」1、少阴伤寒(初得二、三日,脉微细,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用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引方名“麻黄附子甘草汤”。2、少阴发热(少阴病初得,反发热而脉沉)。用麻黄(去节)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细辛二两,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