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凡例" 的结果

找到 35 条相关结果

经典杂病派尊经崇古的陈修园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25 | 25 阅读

陈修园(1753-1823年),名念祖,号慎修,福建长乐县人。1814年任宜隶省广平府的威县知县,后任正定府灵寿县知县,并曾代理过正定府知府。陈氏由儒而医,著作甚丰,均以普及古医学为主要内容。主要有《金匮要略浅注》《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时方歌括》《医学三字经》《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神农本草经读》等十余种。 陈氏尊经崇古,鄙视宋元以后诸医,认为“医门之仲师即儒宗之宣圣,凡有阐扬...

阅读全文
学中医必须读书论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16 | 21 阅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天下名士游”,是古人对治学之道的高度总结。读书与实践,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大法门。历代医家在繁忙的诊务之余,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医学名著。这些文献既是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亦是历代中医药学术经验的积淀和理论的升华。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术、根基深厚的中医药理论体系,蕴藏于历代医药典籍之中。博览群书,精研覃思,从中汲取前人的宝贵经验和学术精华,是造就自身良...

阅读全文
“岐黄”不只是岐伯黄帝之简称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6-03 | 17 阅读

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相传为医家之祖。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因而后世用“岐黄”代称《内经》,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如“岐黄之术”“岐黄之道”指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岐黄家”指中医生、中医学家;“岐黄书”指中医书;“岐黄业”指中医行业等等。 《黄帝内...

阅读全文
陈修园“借人出名”与“被人托名”
医药典故 | admin | 2025-05-29 | 17 阅读

陈修园是清代著名的医学家,一生著作等身,特别是他编著的一些简明扼要、便于初学而又切于实用的小型医书,如《医学三字经》《时方歌括》《时方妙用》等,对于中医学的传播与普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百多年来,陈修园医书,风行一世,至今仍享誉医林,为莘莘学子所推重。但是,陈修园早期出版的书籍,最初的署名却没有冠以自己的名字,而是托名叶天士。后来,陈修园出了大名,威震四海,其书流行了,才纠正过来,改归己名...

阅读全文
钱塘医派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27 | 17 阅读

钱塘医派者,乃明末清初医学人才之总称,其以钱塘医家卢复、卢之颐、张卿子为开山祖,以张志聪、张锡驹为中坚人物,并有高士宗、仲学辂为衣钵传人,其后,陈修园等受钱塘医学思想影响尤甚,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地区医学流派。其有书院侣山堂,构建于浙江钱塘胥山(今杭州吴山)脚下,乃当时钱塘医家主要医学活动之场所。 侣山堂者,又名侣山堂书院,为钱塘医派核心人物张志聪创立。钱塘医派医家们在侣山堂研经讲学、著书立说、辩...

阅读全文
达原饮方可“瘦身”
中医减肥 | admin | 2025-05-17 | 17 阅读

达原饮方出自《温疫论》,后世医家每有在原方基础上进行加减仍名达原饮者。原方组成为:“槟榔二钱,厚朴一钱,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钱,芍药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五分。上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后温服。”值得注意的是,本方主治憎寒、发热、头身疼痛、发病急速之温疫,药仅7味,剂量亦小,一剂仅为七钱。尽管书中明言:“证有迟速轻重不等,药有多寡缓急之分,务在临时斟酌。所定分两,大略而已,不可执滞。” 但作为后学者亦当思...

阅读全文
丹溪杂病派录丹溪活套于书中的虞天民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6-03 | 15 阅读

虞天民,名抟,号垣德老人,浙江义乌花溪人。世业医,其曾叔祖虞诚斋曾游于丹溪之门,世代相传,都以丹溪为宗。晚年作《医学正传》(1515年)八卷。其凡例云:凡诸病总论皆采摭《内经》要旨以为提纲,继之以历代名医可法之语,间或附以己意。凡方法备载于脉法之后。其伤寒宗张仲景,内伤宗李东垣,小儿科多本钱仲阳,其余诸病悉以丹溪要语及所著诸方冠于其首,次以刘、张、李三家之方选其精粹者继之于后,外有诸家名医有理妙...

阅读全文
李濂:一部《医史》践行着对医道的传承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20 | 13 阅读

文以载道,史以传承。在古代文人学士中,明朝学者李濂(1488-1566年)对中医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这位河南开封儿科世医“金钟李氏”的第十一世孙,没有如先辈及哥哥李洪那样继承祖业,济世惠民,而是撰写了专著《医史》,以历代医家传记为纲,深入系统地梳理了几千年来我国中医药的发展脉络,集中颂扬了名医乐善好施、豁达仁义的侠士风范,从另外一个角度践行着对医道的传承。 宋朝的时候,祥符(今河南开...

阅读全文
《温病条辨》凡例
温病条辨 | admin | 2025-05-19 | 13 阅读

一、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作法,文尚简要,便于记诵,又恐简则不明,一切议论,悉以分注注明,俾纲举目张,一见了然,并免后人妄注,致失本文奥义。二、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若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伤寒自以仲景为祖,参考诸家注述可也;温病当于是书中之辨似处究心焉。三、晋唐以来诸名家,其识见学问工夫,未易窥测,瑭岂敢轻率毁谤乎?奈温病一症...

阅读全文
古代中医药的“一带一路”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19 | 13 阅读

在古代,中医药大量输出到周边国家,海外的医药学也纷纷流入我国,尤其是沿海的浙江一带,这就是古代中医药的“一带一路”。 唐朝时期:新罗(今朝鲜)与浙江医药学方面就建立了互惠互利、协作共赢的交往。新罗人从定海、宁波海口登陆,及时运来名贵药材和其他货物。公元893年,浙江籍人士杜光庭在《玉函经》中引入西方十二宫说。北宋初年,占城国(今越南)也常有商人携带麝香、沉香、丁香等药材来宁波开展贸易活动。高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