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凉血行血" 的结果

找到 9 条相关结果

牡丹皮
中草药(M-R) | admin | 2025-05-02 | 16 阅读

《中国药典》:牡丹皮 实际拼音: Mǔ Dān Pí 英文名: CORTEX MOUTAN 别名: 丹皮、粉丹皮、木芍药、条丹皮、洛阳花 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干燥根皮。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剥取根皮,晒干。 性状: 本品呈筒状或半筒状,有纵剖开的裂缝,略向内卷曲或张开,长5~20cm,直径0.5~1.2cm,...

阅读全文
《济阴纲目》经闭门 论室女经闭成劳因思虑伤心
济阴纲目 | admin | 2025-05-18 | 15 阅读

寇宗奭曰: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血气者,若室女童男,积想在心,思虑过度,多致劳损,男子则神色消散,女子则月水先闭。盖忧愁思虑则伤心,而血逆竭,神色先散,月水先闭。且心病,则不能养脾,故不嗜食,脾虚则金亏故发嗽,肾水绝,则木气不荣,而四肢干痿,故多怒,鬒发焦,筋骨痿,若五脏传遍则死。自能改易心志,用药扶持,庶可保生,切不可用青蒿(此用青蒿者亦不妨,以其清气中热也)虻虫等凉血行血,...

阅读全文
金黄散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13 | 15 阅读

《外科精义》卷下:金黄散 名称: 金黄散 处方: 黄连 大黄 黄耆 黄芩 黄柏 郁金各30克 甘草1.5克 龙脑1.5克(另研) 功能主治: 治丹毒,热疮。 用法用量: 上药共为细末,入龙脑研匀;若治湿毒丹肿,新水调扫赤上,或蜜水调如稀糊,用小纸花子贴之,或小油调扫;如久不愈,热疮毒赤,干掺或水调涂。 《圣济总录》卷一七五:金黄散 名称: 金黄散 处方: 郁金1两(入防...

阅读全文
茜草
中草药(M-R) | admin | 2025-04-25 | 15 阅读

《中国药典》:茜草 实际拼音: Qiàn Cǎo 英文名: RADIX RUBIAE 别名: 锯锯藤、拉拉秧、活血草、红茜草、四轮车、挂拉豆、红线草、小血藤、血见愁 来源: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 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性状: 本品根茎呈结节状,丛生粗细不等的根。根呈圆柱形,略弯曲,长10~25cm,直径0....

阅读全文
杂病•内伤类•衄血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5-13 | 14 阅读

衄血热溢肺与胃,肺窍于鼻,鼻通于脑,血上溢于脑,又行清道。所以从鼻而出。兼以阳明热郁上行,则口鼻俱出。大热衄血者,用萱草去根,捣汁一盏,生姜汁半盏,和匀服。凉血行血(治同吐血)古人方;初宜黄芩汤,加郁金,或茅花、冬青子止之;久宜清肺生脉饮、茜梅丸、古天地胶;有郁者,古莎芎散;因鼻流涕久成衄者,防风散,或犀角地黄汤。凡初衄不可遽止,去多恐晕,急用百草霜末三钱,水调服,仍取一捻吹鼻中;或用人中白末汤调...

阅读全文
衄血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5-09 | 13 阅读

衄血者。鼻中出血也。阳热怫郁。致动胃经。胃火上烈。则血妄行。故衄也。治以凉血行血为主。如左孔流。用线将右手中指根紧扎。右孔流扎左手中指。血自止。如两孔俱流两手俱扎。生地黄汤 治衄血。生地黄(三钱) 川芎(一钱) 枯芩(一钱) 桔梗(一钱) 栀子(一钱) 蒲黄(一钱)阿胶(炒一钱) 侧柏(三钱) 牡丹皮(一钱) 茅根(三钱) 甘草(三分) 白芍(一钱)上锉一剂。水煎。温服。一治衄血秘方。人乳 童便 ...

阅读全文
牡丹皮
医药诗词 | admin | 2025-05-14 | 11 阅读

牡丹富贵占春多, 入药根皮去积疴。 理却劳伤经自利, 除将吐衄血俱和。 骨皮退热功同等, 黄柏滋阴效更过。 贵重浑如金百两, 排脓还好痔疮科。 注:本诗出自清·赵瑾叔《本草诗》。 按:牡丹皮味苦性寒。牡丹乃天地之精,为群花之首。冬月含苞紫色,春初放叶,三月开花,五月结子。雷公云:凡采得根晒干,以铜刀劈破去骨,锉如大豆许,用清酒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其色赤而其性寒,故能去血中之伏火。因入手厥阴与足...

阅读全文
洪宝丹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08 | 8 阅读

《仙传外科集验方》:洪宝丹 名称: 洪宝丹 别名: 破血丹(《仙传外科集验方》)、抑阳散(《保婴撮要》卷十五)、洪宝膏(《寿世保元》卷九) 处方: 天花粉90克 姜黄30克 白芷30克 赤芍药60克 制法: 上药四味,共为细末。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治痈肿阳证,焮热红肿疼痛。 用法用量: 茶水或酒调和,热敷患处。 备注: 方中天花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赤芍药...

阅读全文
隰草部
景岳全书 | admin | 2025-05-15 | 6 阅读

地黄:(四一) 生地黄,味苦甘,气凉。气薄味浓,沉也,阴也。鲜者更凉,干者微凉。能生血补血,凉心火,退血热,去烦躁骨蒸,热痢下血,止呕血衄血,脾中湿热,或妇人血热而经枯,或上下三消而热渴。总之其性颇凉,若脾胃有寒者,用宜斟酌。熟地黄,味甘微苦,味浓气薄,沉也,阴中有阳。《本草》言其入手足厥、少阴经,大补血衰,滋培肾水,填骨髓,益真阴,专补肾中元气,兼疗藏血之经。此虽泛得其概,亦岂足以尽是之妙。夫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