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内外伤辨惑论" 的结果

找到 12 条相关结果

刘鸿恩:久病成医的乌梅先生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19 | 20 阅读

儒学与医学是相通的。在古代,因为“学而优则仕”的儒学士大夫们,大都懂得一些岐黄之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五月,作为新科进士,在与后来成为晚清名臣的李鸿章等一起拜见皇上时,刘鸿恩(1821—1887年)大概不会想到,自己一生的多半闲暇时光都耗尽在与疾病艰苦卓绝的抗争里,直到老年才深得医学要旨,治愈自己的疾病。他还把自己对医学的所思所悟编撰成《医门八法》传世,并深得后学推崇。在著作中,由于刘...

阅读全文
中医古籍影印整理出版事业70年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22 | 17 阅读

中医古籍中蕴含有大量防病治病的理论与经验,是中医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影印出版古籍作为最大程度保持原貌的抢救、保护与整理古籍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实现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能使珍稀的孤本善本化身千百、典藏传承,并且可以扩大流通,促进传播和利用。 简要梳理新中国70年中医古籍影印整理出版事业,回顾与总结70年来中医古籍传承与保护的成绩,以期为今后的中医文献整理和出版工作提供借鉴。 新中国成立后的起步...

阅读全文
枳实
中药基础 | admin | 2025-05-18 | 17 阅读

枳实,消积化食之猛药。治疗伤湿热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满,闷乱不安;脾胃湿热引起的胸满腹痛,消化不良,积滞泻泄,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等症,余常用《内外伤辨惑论》中的枳实导滞丸。方用:大黄50克,枳实(麸炒、去瓤)、神曲(炒)、茯苓(去皮)、黄芩(去腐)、黄连(拣净、白术各25克,泽泻10克。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天服3次,每次服1丸。《医方集解》中说:“此足太阴、阳明药也,饮食伤滞,作...

阅读全文
易水内伤派脾胃内伤学的宗师李东垣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29 | 16 阅读

易水内伤派中影响最大的是张元素的学生李东垣。他在张氏之学的基础上,发明了脾胃内伤证治体系。 李东垣(1180-1251),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真定(今河北正定地区)人。李氏出生豪门,从小喜读儒家经典,因母病故,自悔不懂医学,遂游于当时名医张元素门下。李氏得张氏薪传,在调治脾胃内伤方面成就突出,理法方药自成一格,时有国医之称。 李氏生值金元分争之际,战争频仍,饥荒连年,疾病丛生,而...

阅读全文
乾隆之师景日眕的笔底医辉
医药典故 | admin | 2025-05-20 | 14 阅读

乾隆皇帝对于自己的恩师景日眕(公元1661-1733年)的德学和人格,始终万分敬仰。在景日眕去世后,乾隆皇帝还赐予他极高的褒奖。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的深秋,乾隆皇帝在祭祀中岳嵩山期间,还亲自来到景日眕的故居,御笔题词“正人君子”,并拜谒景氏祠堂,留下了“国无双品”与“景氏祠”的匾额。 这位让乾隆皇帝称道的名儒景日眕,字东旸,号嵩崖,出生于今天河南登封嵩山脚下一户贫困的私塾家庭。在古代仕途...

阅读全文
宋元以降医书、医案、方书中脉法的位置与应用
诊断基础 | admin | 2025-05-05 | 12 阅读

宋以来医学专著与专科著作日多,但是此时方书、脉书分成两个系列的形式已经定型,其中尤其是脉书以脉为主列出病证的形式的影响所及,在医书著作里亦多是论列证候治治疗而不及脉,亦以两个系列的形式出现。我们看朱元以下的综合性临床医学著作中,往往都单有脉学的一部分专篇专题等,某些专科书亦有这种情况,如元·齐德之的《外科精义》就有专篇的脉诊著作,它与一般脉书没有什么两样,只是更重视有关外科问题而已。明后叶王肯堂...

阅读全文
沉香温胃丸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基础 | admin | 2025-05-09 | 11 阅读

沉香,归脾、胃、肾、肺经。温中散寒,善于行气止痛,降逆止呕,温胃之良药。治疗中焦气弱,脾胃受寒,饮食不美,气不调和,脏腑积冷,心腹疼痛,大便滑泄,腹中雷鸣,霍乱吐泻,手足厥逆,便利无度,及下焦阳虚,脐腹冷痛,或伤寒阴湿,形气沉困,自汗等症,临床常用《内外伤辨惑论》中的沉香温胃丸。 沉香配伍 1、配木香,《得配本草》曰:“得木香,治胞转不通。”沉香与木香,均调中行气;而沉香偏于补气,木香偏于行气,...

阅读全文
温胃良药沉香
中药基础 | admin | 2025-05-08 | 10 阅读

沉香温中散寒,善于行气止痛,降逆止呕,温胃之良药。治疗中焦气弱,脾胃受寒,饮食不美,气不调和,脏腑积冷,心腹疼痛,大便滑泄,腹中雷鸣,霍乱吐泻,手足厥逆,便利无度,及下焦阳虚,脐腹冷痛,或伤寒阴湿,形气沉困,自汗等症,临床常用《内外伤辨惑论》中的沉香温胃丸。方用:附子(炮,去皮脐)50克,巴戟(酒浸,去心)50克,干姜(炮)50克,茴香(炮)50克,官桂35克,沉香25克,甘草(炙)15克,当归2...

阅读全文
羌活的炮制方法
中药炮制 | admin | 2025-05-25 | 9 阅读

羌活又名羌青、追风使者、黑药。载《神农本草经》。系伞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 T. Chang或宽叶羌活Notopterygium forbesii Boiss.的干燥根茎及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除去芦头,切成长段,干燥。 【炮制方法】1.羌活《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去芦。”《博济方》:“温水流浸过。”《圣济总录》:“去芦头,米泔...

阅读全文
二白通便方治疗习惯性便秘
消化系统偏方秘方 | admin | 2025-05-23 | 9 阅读

组成:白术30~60克,白芍30~120克,炒莱菔子30克,甘草30克。 功能:健脾行气,增液行舟。 主治:习惯性便秘。对由中气不足和血燥津枯所致的习惯性便秘而症见脘腹胀满,大便不畅或无力,努挣难下,平时虽有便意临厕则努挣乏力,用力排便时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等。 用法:上药加水600毫升,煎取300毫升,再加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共取500毫升,混匀分2次早晚温服,日服1剂,5天为1个疗...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