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关脉沉" 的结果

找到 19 条相关结果

翻胃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5-27 | 15 阅读

脉浮缓者生。沉涩者死。脉涩而小。血不足。脉大而弱。气不足。夫翻胃之症。其来也未有不由膈噎而始者。膈噎者喜怒不常。忧思劳役。惊恐无时。七情伤于脾胃郁而生痰。痰与气搏。升而不降。饮食不下。血气留于咽嗌。五噎结于胸膈者为五膈。法当顺气化痰。温脾养胃。如阳脉紧而涩者。为难治之症。夫翻胃即膈噎。膈噎即翻胃之渐大法有四。血虚气虚。有痰有热。血虚者。脉必数而无力。气虚者。脉必缓而无力。气血俱虚者。则口中多出沫。...

阅读全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伤寒论 | admin | 2025-05-14 | 14 阅读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阅读全文
《脉诊》选录之右上部寸口十七条
脉经 | admin | 2025-05-14 | 14 阅读

关脉浮,腹满,不欲食,浮为虚满,宜服平胃圆、茯苓汤、生姜前胡汤,针胃管先泻后补之。 关脉紧,心下苦满急痛,脉紧者为实,宦服莱萸当归汤,又大黄汤两治之良,针巨阙、下管泻之。(千金云服茱萸当归汤又加大黄二两佳)。 关脉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汤,生姜汤,附于圆,针巨阙朴之。 关脉数,胃中有客热,宜服知母圆、除热汤,针巨阙,上管泻之。 关脉缓,其人不欲食,此胃气不调,脾气不足.宜服平胃圆、补脾汤...

阅读全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杂病论》第十五篇
伤寒杂病论 | admin | 2025-06-02 | 13 阅读

问曰:病有脏结,有结胸,其状何如?师曰: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者,名曰脏结也。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脏结?师曰:脏结者,五脏各具,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假令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宜吴茱萸汤。若发热不呕者,此为实,脉当沉弦而急,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劈)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

阅读全文
内伤(饥饱劳役饮食积聚)•内外伤辨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5-17 | 13 阅读

(东垣李先生内伤纂要)内外伤辨人身以胃气为主,凡言阳气、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名耳。脾胃一伤,中气不足,谷气不能上行以滋养心肺,乃下流而乘肝肾(痿厥气逆之渐也),肾受脾湿,闭塞其下,致肾间阴火上冲心肺。心肺者,天之气,是无形之气受病,故饮食劳役失节,为内伤不足之证。肝肾者,地之气,是有形之质受病,故风寒邪侵筋骨(风伤肝筋,寒伤肾骨),为外伤有余之证。经曰∶天之邪气感则害...

阅读全文
内伤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5-07 | 13 阅读

东垣曰。右手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过在少阴则二倍。太阴则三倍。右手三部属三阴少阴在关者属脾。太阴在寸主肺肌肤大热。故脾肺二脏之脉皆紧盛。右寸气口脉。急大而数。时一代而涩。(涩者肺之本脉。代者元气不相接续。此饮食失节劳役过甚大虚之脉也。)右关脾脉大而数。(谓独大于五脉也) 数中显缓。时一代也。(此不甚劳役之脉也)右关胃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但内显脾脉之大数。微缓时一代。(此饮食不节寒温失所之脉也)右...

阅读全文
《脉经》脉经卷第二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
脉经 | admin | 2025-05-16 | 12 阅读

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灸身,摩治风膏,覆令汗出。寸口脉紧,苦头痛骨肉疼,是伤寒。宜服麻黄汤发汗,针眉冲、颞颥,摩治伤寒膏。 寸口脉微,苦寒,为衄。宜服五味子汤,摩茱萸膏,令汗出。寸口脉数,即为吐,以有热在胃脘,熏胸中。宜服药吐之,及针胃院,服除热汤。若是伤寒七、八日至十日,热在中,烦满渴者,宜服知母汤。寸口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宜服防风汤,从药薄熨...

阅读全文
《济阴纲目》调经门 论月水不利
济阴纲目 | admin | 2025-05-12 | 12 阅读

良方云:妇人月水不利者,由劳伤气血,体虚而风冷客于胞内,伤于冲任之脉故也。若寸脉弦,关脉沉,是肝病也。兼主腹痛,孔窍生疮,尺脉滑,血气实,经络不利; 或尺脉绝,不至,兼主小腹引腰痛,气攻胸膈也。(弦与沉主气病,滑为实,绝为虚) 薛氏曰:前证属肝胆二经,盖肝胆相为表里,多因恚怒所伤。若本经风热,用补肝散。[方见胁痛门]血虚,用四物加酸枣仁。若肾水不足,用六味丸。若患诸疮疡,治见后。 《济阴纲目》目录...

阅读全文
宋元以降医书、医案、方书中脉法的位置与应用
诊断基础 | admin | 2025-05-05 | 12 阅读

宋以来医学专著与专科著作日多,但是此时方书、脉书分成两个系列的形式已经定型,其中尤其是脉书以脉为主列出病证的形式的影响所及,在医书著作里亦多是论列证候治治疗而不及脉,亦以两个系列的形式出现。我们看朱元以下的综合性临床医学著作中,往往都单有脉学的一部分专篇专题等,某些专科书亦有这种情况,如元·齐德之的《外科精义》就有专篇的脉诊著作,它与一般脉书没有什么两样,只是更重视有关外科问题而已。明后叶王肯堂...

阅读全文
宽中散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01 | 12 阅读

《奇效良方》卷十六:宽中散 名称: 宽中散 处方: 白豆蔻(去皮)1两,青皮(去白)2两,缩砂(去皮)2两,丁香2两,木香1两半,甘草(炙)2两半,陈皮(去白)4两,香附子(炒去毛)8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8两,沉香1两,槟榔2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忧恚郁结,或作寒热,遂成膈气,不进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用生姜盐汤调服,不拘时候。 《张氏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