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两胁疼痛" 的结果

找到 40 条相关结果

补益五脏先调心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6-03 | 19 阅读

心脏掌控人的情绪。所以,心绪必须先稳定、平和下来,这样人才会长命百岁。《黄帝内经》讲:“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意思是说,如果心里不平静,人体所有的脏腑就会陷入危险之中。 心为五脏之主,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种不良情绪的出现都会连累到它。所以,心脏最勤奋,又是最容易受伤的。 《黄帝内经》上有一句话叫“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这里的“主”,就是指心脏。心掌控人的情绪,所以,心绪必须...

阅读全文
杉叶藻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20 | 19 阅读

《全国中草药汇编》:杉叶藻 实际拼音: Shān Yè Zǎo 别名: 秦扯[藏名] 来源: 杉叶藻科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 L.,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东北至西北,西南及西藏。 性味: 微甘、苦,凉。 功能主治: 镇咳,舒肝,凉血止血,养阴生津,透骨蒸。主治高热烦渴,结核咳嗽,痨热骨蒸,两胁疼痛,肠胃炎等。茎、叶外用治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配方...

阅读全文
行气止痛话香附
中药基础 | admin | 2025-05-07 | 19 阅读

香附,又名香附子、雀头香、莎草根、香附米、三棱草根等,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其根茎。主产于山东、浙江、湖南、河南等省。 香附的药用始载于唐朝的《名医别录》一书,列为中品。中医认为,香附味辛、微苦、微甘、性平。具有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的功效,可用于胸脘胀满、两胁疼痛、月经不调、胎产诸病。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生则上行胸膈,外...

阅读全文
肝咳_杂病
内科 | admin | 2025-05-07 | 19 阅读

【肝咳】指咳时牵引到两胁疼痛,甚则躯体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部胀满的症候。...

阅读全文
《济阴纲目》产后门(下) 浮肿
济阴纲目 | admin | 2025-06-10 | 13 阅读

郭稽中曰:产后四肢浮肿者,败血乘虚停积,循经流入四肢,留淫日深,却还不得,腐坏如水,故令面黄,四肢浮肿,医人不识,便作水气治之,投以甘逐大戟等药,以导其水,夫产后必虚,又以药虚之,是谓重虚,往往多致夭枉,但服小调经散,血行肿消则愈。 陈无择曰:产后浮肿多端,有自怀妊肿至产后不退者,亦有产后失于将理,外感寒暑风湿,内则喜怒忧惊,血与气搏,留滞经络,气分血分,不可不辨,要当随所因脉证治之,小调经散治血...

阅读全文
《傅青主女科》女科下卷 产后 产后四肢浮肿第七十三
傅青主女科 | admin | 2025-05-29 | 13 阅读

产后四肢浮肿,寒热往来,气喘咳嗽,胸隔不利,口吐酸水,两胁疼痛,人皆曰败血流於经络,渗於四肢,以致气逆也,谁知是肝肾两虚,阴不得出之阳乎!夫产后之妇,气血大亏,自然肾水不足,肾火沸腾;然水不足则不能养肝,而肝木大燥,木中乏津,木燥火发,肾火有党,子母两焚,火焰直冲,而上克肺金,金受火刑,力难制肝,而咳嗽喘满之病生焉;肝火既旺而下克脾土,土受木刑,力难制水,而四肢浮肿之病出焉。然而肝木之火旺,乃假象...

阅读全文
肺痈煎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5-20 | 13 阅读

《仙拈集》卷四:肺痈煎 名称: 肺痈煎 处方: 玄参半斤,天冬4两,桔梗2两,甘草1两。 功能主治: 肺痈初起,咳痰腥气,两胁疼痛。 用法用量: 水10碗,煎至2碗;再用蒲公英、金银花各5钱,再煎1碗。饭后徐徐服。 ...

阅读全文
气郁体质人群的药物养生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19 | 13 阅读

气之为患,不外乎气滞、气虚、气逆三个方面。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赖血载,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决定了理气和活血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气郁体质之人的药物调养应以疏肝理气、调畅气机的药物为主,如柴胡、陈皮、青皮、枳实、厚朴、川楝子、乌药、荔枝核、青术香、香附、拂手、香橼、玫瑰花、绿萼梅、薤白、大腹皮、刀豆、柿蒂、山楂、鸡内金、莱菔子、紫苏梗、枳壳等。这些中药可以作为膳食佐料,或者...

阅读全文
力拔山兮气盖世
医药诗词 | admin | 2025-05-18 | 13 阅读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秦·项羽 诗词赏析 我的气力可以拔掉一座山,我的气魄可以压倒全世界的人!若不以胜败论英雄,在中国历史上项羽也算一条汉子!他在《垓下歌》中唱出的心声、歌词中表现出的恢宏气势,留给人们的精神是可贵的,其英雄气概足以在历史的长卷上留下一个深深的烙印。 健康话题 人是一口气 中医学认为,人的基本构成和功能都是气与血,人是天地之气交感...

阅读全文
趺阳脉诊脉法
中医切诊 | admin | 2025-05-05 | 13 阅读

趺阳脉为足阳明胃脉,在足背冲阳穴处。胃为后天之本,诊趺阳脉以候脾胃之气,对于保胃气扶正祛邪有重要意义,故《伤寒杂病论》中,以趺阳脉诊断疾病亦较多应用。 1、浮脉趺阳脉浮多为胃虚。如“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馏,言胃气虚竭也”。此脉浮为胃气虚竭,阳虚里寒,有胃气结而上逆,发为气噎证。 2、数脉“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坠,小便即数”。数为有热,趺阳脉数,为胃中有热,故消谷...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