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睑下垂" 的结果

找到 8 条相关结果

上睑下垂眼针疗法
眼针 | admin | 2025-05-15 | 21 阅读

上睑下垂是指上睑的提上睑肌和米勒肌功能不全或丧失,导致上睑部分或全部下垂。轻者不遮盖瞳孔,但是影响外观。重者部分或全部遮盖瞳孔,影响视功能。平视时,上睑缘遮盖角膜上部超过角膜的1/5,即为上睑下垂。临床可分为先天性上睑下垂和后天性上睑下垂。先天性者主要由于动眼神经核或提上睑肌发育不良,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后天性者由于动眼神经麻痹、提上睑肌损伤、交感神经疾病、重症肌无力及机械性开睑运动障碍等所致。...

阅读全文
关公的胡须与眉毛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14 | 16 阅读

《三国演义》开篇明义第一回就写了“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写到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仅从仪表看,就俨然是一个大英雄。在这众多特征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胡须和眉毛,二尺长的胡子,加上浓重的卧蚕眉,是标准的男子汉。其实,在古代,“须眉”二字就是男子的别称。 《三国演义》第25回,写到曹操请关公赴宴。在关公酒醉的时候,自绰其髯而言曰:“生不能报...

阅读全文
上胞下垂的问诊
中医问诊 | admin | 2025-05-08 | 13 阅读

上胞下垂,又名“侵风”“睢目”“睑废”“目脸垂缓”。本病是指上胞不能自行抬起,遮盖部分或全部瞳神,影响视物者。《诸病源候论》说:“若血气虚则肤腠开而受风。风客于睑肤之间,所以其皮缓纵,垂覆于目,则不能开。”本病病因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发病有单侧和双侧之别。有因先天禀赋不足,命门火衰,致脾阳不足;有因脾虚中气不足、筋肉失养,胞睑无力;有因肝血虚少,血不荣筋而上胞下垂。本病治疗当以温补脾肾,益气升阳,...

阅读全文
阴白穴,淡化额部抬头纹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25 | 12 阅读

阳白穴是足太阳胆经上的穴位。阳,天部也,气也;白,明亮清白也。该穴名意指本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本穴就已受热胀散化为阳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故名。 【精确定位】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简易取穴】双目平视前方,瞳孔直上方,自眉中直上1横指处,即是此穴。 【一按就灵】阳白穴属于多气多血的穴位,并且位于血管、神经丰富...

阅读全文
针灸的选穴配穴方法
经络腧穴 | admin | 2025-05-15 | 11 阅读

腧穴的选取和配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重要环节,并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 选穴配穴方法是以阴阳、脏腑、经络等学说为依据,通过辨证立法,结合腧穴的功能、特性,并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 (一)选穴原则 选穴原则主要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和随证选穴。 1.近部选穴 近部选穴是指选取疾病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针灸治疗疾 病较为注重近部选穴,即在病变部位就近选穴以调整受病经络、器官、组织的气血,使之平衡。...

阅读全文
重症肌无力的针灸治疗
针灸临床 | admin | 2025-05-05 | 11 阅读

1.脾胃气虚 治则:健脾益气。取手足阳明经、足太阴脾经、任脉、督脉及背俞穴为主。补法:温针或艾灸。 处方:曲池,合谷,足三里,脾俞,胃俞,膻中,气海,百会。 方义:任脉的膻中为气之会穴,配艾灸任脉的气海、督脉的百会,有益气升阳之功;再配手足阳明经的曲池、合谷、足三里,背俞穴脾俞、胃俞,有补后天之元气,健脾胃生化之源,意即“治病必求于本”。 2.气阴两虚 治则:益气养阴。取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

阅读全文
十二经脉·足少阳胆经(共44穴之次前7穴)
针刺 | admin | 2025-06-09 | 10 阅读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足少阳胆经(共44穴之次前7穴)(8) 率谷 Shuàigǔ[定位] 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解剖] 在颞肌中;有颞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主治] 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配伍] 配印堂、太冲、合谷治小儿急慢惊风、眩晕、耳鸣;配合谷、足三里治流行性腮腺炎。[刺灸法] 平刺0.5~1寸;可灸。[附注] ...

阅读全文
阳白
经络腧穴 | admin | 2025-05-19 | 10 阅读

阳白 Yángbái《针灸甲乙经》 阳白-体表图(点击放大) 【定位】目正视,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外眦疼痛,雀目,视物模糊,眼睑瞤动。 【操作】平刺0.3~0.5寸。 【配伍】配太阳、睛明、鱼腰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 【附注】足太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