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三阴三阳" 的结果

找到 135 条相关结果

重五运六气的龙砂医学流派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23 | 23 阅读

发源于江苏江阴龙山、砂山地区的龙砂医学流派,历史渊源久远,江阴襟带三吴,历史文化底蕴悠久,钟灵毓秀,人才荟萃。流派风格独特,学术特点明显,重视传承教育。 历史沿革 宋末元初的江阴大学者陆文圭集两宋学术之大成,被学界推崇为“东南宗师”。陆氏通经史百家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数等学,宋亡以后,在江阴城东龙山脚下的华墅今称“华士”)镇专心致力于包括中医学在内的文化教育事业达50余年,培养了大批文化及...

阅读全文
龙砂医学流派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13 | 21 阅读

龙砂医学流派具有历史渊源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流派风格独特、学术特点突显、重视传承教育等特点。 近年来,在该流派学术思想和诊疗技艺指导下获得了良好临床疗效,传承推广应用工作成绩亦卓著,引起了学界较大关注。 龙砂医学流派概述 江阴襟带三吴,历史文化底蕴悠久,钟灵毓秀,人才荟萃。 宋末元初的江阴大学者陆文圭集两宋学术之大成,被学界推崇为“东南宗师”。 陆氏通经史百家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数等学,...

阅读全文
《脉诊》选录之辨阴阳大法第九
脉经 | admin | 2025-06-08 | 20 阅读

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人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脉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软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千金翼》云:“缓而长者脾也。”)是阴阳之脉也,脉有阳盛阴虚,阴盛阳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阅读全文
探寻五运六气理论的历史渊源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6-01 | 20 阅读

五运六气是在天人合一、周期学、气一元论等理念下,以观象制历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和一定的推演格局,推求值年及各运季时段的气候物候,以及对生命健康的影响,进而提出预测疾病、预测灾害及防治措施的术数体系。五运六气本属于术数,其诞生系多种学术聚集而成。 五运六气的来源可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是天人合一的生命理念和包括生活经验、实践及以此为基础的天文学、气象学、灾害学等方面的知识;二是气和阴阳五行等理论...

阅读全文
经络穴位图的传承印迹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6-03 | 19 阅读

《环中图》中的十二经脉图(之一),引自《中国针灸史图鉴》 元代滑寿《十四经发挥》中的经脉图(之一),引自《十四经发挥》 临床经典读本版。 针灸学中的经络循行、腧穴定位和人体的体表形态、内脏定位等密切相关。准确表示出腧穴体表定位、腧穴与经络关系、经络循行规律,实现经络、腧穴内涵的可视化,十分关键。对此,古代医家发明了各种针灸图谱,以便增强直观印象,加强针灸教学培训和临床操作的准确性。针灸图...

阅读全文
二十八脉
诊断 | admin | 2025-05-08 | 18 阅读

【二十八脉】较常见的二十八种脉象。通常指的是: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弦、芤(音抠)、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大。二十八条经脉。《灵枢.五十营》:「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指的是手足三阴三阳十二条经脉,左右对称,共二十四条,加上任脉、督脉各一,以及左右的蹻脉,共计二十八条。...

阅读全文
“浙派中医”中的伤寒学派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27 | 17 阅读

“浙派中医”中的伤寒学派,以《伤寒论》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其经历了孕育、成长、兴盛几个发展阶段,大大提高了中医学的临证水平,其发展史是浙江中医学术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医家对《伤寒论》进行探讨研究颇多,主要始于宋代,代表人物有宋代吴兴(今浙江湖州)的朱肱,著有《南阳活人书》;明代余杭(今浙江杭州)的陶华,著有《伤寒六书》《伤寒全生集》等;清代慈溪(今浙江宁波)的柯琴,著有《伤寒来苏集》;清...

阅读全文
阴阳大论
黄帝内经太素 | admin | 2025-05-21 | 17 阅读

①“阴阳大论”,萧本原缺。今据仁和寺本补。平按:此篇自“伤肿”上残脱,篇目亦不可考。故自“黄帝曰”以下至“痛形”,谨依《素问》卷二第五《阴阳应象大论》补入。自“伤肿”以下至末,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见《甲乙经》卷六第七,惟编次小异。编者按:此篇萧本原缺篇名及自篇首至“伤肿”一段,今自仁和寺本补齐。凡增补部分均以今本《素问》、《甲乙经》校勘,并依萧氏体例记于“编者按”之后。黄帝问于岐伯曰:阴阳...

阅读全文
热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一篇
黄帝内经·素问 | admin | 2025-06-10 | 16 阅读

[主内容]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

阅读全文
小儿门(附∶小儿病机)•痘证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6-05 | 16 阅读

痘证不过气血毒,毒乃胎家淫火食秽,停蓄脏腑,生后啼声一发,悉归命门。遇岁火运,时行传染∶或冬暖遇春夏而发;或因伤寒热病失汗,下而变成∶或因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发;或因跌仆惊恐蓄血而发,发则命门火动,煎熬左肾,夹脊逆流自头额而下克丙火,不聚于面,令散四肢,所禀气血实则胜毒,为顺;气血虚则毒胜,为逆;气血与毒相等则险。凡言顺者,不必药治;逆者,治之无效;险者,必用药救。首尾一十二日间。除初热三日不算,...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