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完素" 的结果

找到 70 条相关结果

滑寿与《十四经发挥》
名家名著 | admin | 2025-05-21 | 10 阅读

【生平】 滑寿,字伯仁,晚号樱宁生,为元末明初著名的医家。祖籍河南襄城,生长于江苏仪真,后又迁浙江余姚。他约生于公元1304年,卒于公元1386年,享年83岁,死后葬于余姚黄山九枝松。 【佚事】 滑寿自幼机敏,好学能诗。元朝时曾为乡举,后来对做官从政失去兴趣,转而攻读医籍。正好京口(今镇江)名医王居中旅居仪真,滑寿多次去拜访他,向他请教岐黄之术。王氏向他讲解了《难经》、《素问》,见他机敏好学,于是...

阅读全文
迟脉之相兼脉介绍
中医切诊 | admin | 2025-05-13 | 10 阅读

《脉经》:“迟而涩,中寒有症结,迟而滑者胀,迟而缓者有寒,沉而迟,腹脏有冷病。” 《千金方》:“迟紧为寒,迟而涩,中寒有症结,迟而滑者胀,迟而缓者有寒,沉而迟,腹脏有冷病。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即为气,寒气相搏,则绞而痛;寸口脉迟而涩,迟即为寒,涩为少血。” 《四言举要》:“沉迟中气,弦迟者寒。” 《三因方》:“迟而涩,为瘢癖,咽酸。” 《诊家枢要》:“浮而迟,表有寒;沉而迟,里有寒;气寒则...

阅读全文
怔忡_杂病
内科 | admin | 2025-05-07 | 9 阅读

【怔忡】是心跳剧烈的一种症状。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心胸躁动,谓之怔忡。」跳动往往上至心胸,下达脐腹。是由于心血、心阴虚损,心阳不足所致。与心悸大致相同,但病情较重。心悸为阵发性,怔忡多为持续性;心悸有虚有实,怔忡多偏于虚;一般说心悸多属功能性,怔忡多属器质性。这是二者在临床上区别的要点。但有些怔忡又是心悸的进一步发展,似又不能截然分开。故临床上常是心悸、怔忡并称。...

阅读全文
常用数字中药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05 | 9 阅读

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很多中药与天地数字凝结在一起,非常有趣。值得人们去挖掘探讨。 一捻金 一捻金,中成药名,为消食剂,消食导滞,祛痰通便之功效。主治用于脾胃不和,痰食阻滞所致的积滞。临床用于小儿停食停乳、腹胀便秘、痰盛喘咳。 成方制剂 成分: 大黄100g、 牵牛子(炒)、200g、 槟榔100g 、人参100g、 朱砂30g。 主治:用于小儿停乳停食,腹胀便秘,痰盛喘咳。 现代应用:本品...

阅读全文
古脉法著作《持素》
诊断基础 | admin | 2025-05-21 | 8 阅读

《特素》是清代学者俞正燮氏所著,俞氏字理初,安徽黟县人,生于乾隆己未,卒于道光庚子。《特素》收人于他的《癸巳类稿》中,《类稿》卷四为《持素》的“脉篇第一”,卷五为“特篇第二”、卷六为“证篇第三”,并附以“持素毕”一篇。全文十余万字。俞氏虽非专业医家,但学识非常广博渊深,他著《持素》是取《灵枢》、《素问》原文,根提脉学的要求,予以系统编排并附以必要的察语和经史子书之说,予以阐发,并不采用后世医家言...

阅读全文
猪心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4-27 | 8 阅读

《中药大辞典》:猪心 出处: 《别录》 实际拼音: Zhū Xīn 来源: 为猪科动物猪的心。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猪肉"条。 性味: 甘咸,平。 ①《千金·食治》:"平,无毒。" ②《纲目》:"甘咸,平,无毒。" 归经: 《随息居饮食谱》:"入心经。" 功能主治: 治惊悸,怔忡,自汗,不眠。 ①《别录》:"主惊邪忧恚。" ②《千金·食治》:"主虚悸气逆,妇人...

阅读全文
《医学入门》简介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6-10 | 7 阅读

     《医学入门》作者为明代江西名医李橚[sù]著,刊于万历三年(1575年)。现存明万历三年(1575)初刻本、清光绪十八年(1892)翰宝楼刻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翰文堂刻本、日本元和三年(1617年)刻本、民国二年(1912)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等版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李梴[chān]字健斋,南丰(今江西南丰)人。生卒年已不可详考,大约生活于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自幼好...

阅读全文
合论诸书之得失以示初学之从违(四条)
知医必辨 | admin | 2025-06-29 | 2 阅读

《内经》,即古三坟之书也。书之古,无有古于《内经》者,或疑有后人粉饰,未尝无因。盖古书不独无今之刻本,且无笔无纸,不过韦编竹简刻划而成,其成书甚难,其传书必不多。列国时,惟楚左史倚相得而读之,聪明颖悟,岂无他人?奈书不易得,故读者甚少也。其时秦多良医,如和如缓,岂有未读《灵》、《素》者?则秦必有之,始皇焚书,而不焚医书,故《内经》尚存,惟是代远年湮,必多残缺。韦编之绝,圣人之学《易》且然,而谓《...

阅读全文
赠医师贾某序
脉确 | admin | 2025-05-29 | 2 阅读

医之为道.难言矣.必审诊以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复参其人之动静.与其息之相应.然后从而治之.非洞明应世群书之得失.不足与于斯.黄帝内经.虽疑先秦之士.根据仿而托之.其言深.其旨邃.以弘其考辨.信而有征.是当为医家之宗.下此则秦越人和缓.无书可传.越人所着八十一难经.则皆举内经之要.而推言者也.又下此.则淳于意华佗之熊经鸱顾.固亦导引家之一术.至于刳腹背.湔...

阅读全文
秋感温燥凉解宜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admin | 2025-05-24 | 2 阅读

《黄帝内经》为中医理论之最高经典,其论病机及四时外邪为病,却遗燥气燥邪一端。金代刘完素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后,增补“诺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俾病机十九条之内容充实、完备。而明·喻嘉言,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痃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之文,改“秋伤于湿”为“秋伤于燥”,制清燥救肺汤方,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开燥气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