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脾疟" 的结果

找到 39 条相关结果

温疟第十五
备急千金要方 | admin | 2025-05-26 | 7 阅读

(论一首 方三十一首 灸刺法十九首 禳疟法一首 符二首)论曰∶夫疟者皆生于风,夏伤于暑,秋为 疟也。问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对曰∶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问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对曰∶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伤,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闷,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问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

阅读全文
加味露姜饮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19 | 7 阅读

《温病条辨》卷二:加味露姜饮 名称: 加味露姜饮 处方: 人参3克 半夏6克 草果3克 生姜6克 广皮3克 青皮3克(醋炒) 功能主治: 甘温补正,化痰截疟。治太阴脾疟,脉弦而缓,寒战甚则呕吐噫气,腹鸣溏泄者。 用法用量: 上药用水500毫升,煮成200毫升,滴荷叶露30毫升,温服。药滓加水300毫升,煮取200毫升服。 ...

阅读全文
疟第二
千金翼方 | admin | 2025-05-16 | 7 阅读

方二首,禳法十二首,针灸法七首蜀漆丸主 疟连年不瘥,服三七日定瘥方。蜀漆 知母 白薇 地骨皮 麦门冬(去心) 升麻(各五分) 恒山(一两半) 石膏(二两,研)上一十三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空腹饮服十丸,日再,加至二三十丸。陵鲤汤主疟疾、江南瘴疟方。陵鲤甲(十四枚,炙) 鳖甲(一枚,炙) 乌贼鱼骨 附子(炮,各一两去皮) 恒山(三两)上五味, 咀。以酒三升渍一宿,未发前稍稍啜之。勿绝吐之,并...

阅读全文
除桂建中汤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5-09 | 7 阅读

《普济方》卷一九八:除桂建中汤 名称: 除桂建中汤 处方: 黄耆1两半,白芍药1两,甘草2钱半。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脾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半,加生姜、枣子煎,入饴糖少许,再煎化,空心服。 ...

阅读全文
加减温脾祛疟汤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05 | 7 阅读

《慈航集》卷下:加减温脾祛疟汤 名称: 加减温脾祛疟汤 处方: 甜白术1两,云苓5钱,肉桂1钱(去皮),甘草8分,白蔻仁2钱(研),制半夏2钱,青皮1钱5分,炒帜壳1钱5分。 功能主治: 邪盛脾经,痰食难化,而得风邪,致成脾疟。初病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善呕,呕已乃衰,先寒后热,寒从腹起者。 用法用量: 煨姜3钱,大枣3枚为引。 如口苦耳鸣,疟邪将入少阳,加炒...

阅读全文
二认症定穴
针灸易学 | admin | 2025-06-18 | 5 阅读

《难经·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盖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色见青如草滋,黄如枳实,黑如 ,赤如 血,白如枯骨者皆死。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翎者皆生。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四明陈氏曰∶五脏有声,而声有音,肝声呼,心声笑,脾声歌,肺声哭,肾声呻。常则安,变则病,闻何声,...

阅读全文
独蒜丸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5-03 | 5 阅读

《奇效良方》卷十二:独蒜丸 名称: 独蒜丸 处方: 大蒜不拘多少。 制法: 于5月5日将大蒜捣烂,次入矾红,拌匀为丸,如龙眼大。 功能主治: 截脾寒。主脾疟。 用法用量: 每服1丸,大蒜汤嚼下。 ...

阅读全文
足太阴脾疟
圣济总录 | admin | 2025-05-18 | 4 阅读

论曰足太阴之经,脾之脉也。脾经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呕,呕已乃寒,寒则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故谓足太阴疟,又名脾疟。治脾疟寒热时作。肌瘦食减,肠泄腹痛。吴茱萸汤方吴茱萸(汤洗焙干炒) 苍术(米泔浸一宿切焙) 鳖甲(去裙 醋炙) 防风(去叉)人参 芎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二片,煎至七分去滓,未发前温服。治脾疟不思食。浓朴汤方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

阅读全文
伤寒后变成疟
圣济总录 | admin | 2025-06-06 | 3 阅读

论曰伤寒变成疟者,因病瘥后,外邪未散,真脏尚虚,因为劳事,致二气交争,阴胜则振寒,阳胜则发热,阴阳更胜,即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也,一日再发者,得汗必解,若伤寒八九日得之,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自调者,欲自愈也,或阳明证烦热汗出,日晡所发热者,脉浮宜解表,脉实宜攻里,又有妇人热入血室,发热而更作寒者,当详辨之。治伤寒后变成疟病,寒热躁渴。知母升麻汤方知母 石膏 升麻(各一两) 蜀漆 常山 甘草(炙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