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炮制" 的结果

找到 37761 条相关结果

芭蕉花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4-30 | 4 阅读

《中药大辞典》:芭蕉花 出处: 《日华子本草》 实际拼音: Bā Jiāo Huā 来源: 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花蕾或花。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芭蕉根"条。 性味: 甘谈微辛,凉。 ①《滇南本草》:"性温,味酸咸。" ②《江西草药》:"性凉,味淡。" ③《贵州草药》:"性寒,味甘微辛。" 功能主治: 化痰软坚,平肝,和瘀,通经。治胸膈饱胀,脘腹痞疼,吞酸反胃,呕吐痰涎,头...

阅读全文
山藤藤果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4-29 | 4 阅读

《中华本草》:山藤藤果 实际拼音: Shān Ténɡ Ténɡ Guǒ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山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tis amurensis Rupr. 采收和储藏:8-9月果熟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山葡萄 木质藤本,长达15m。幼枝初具细毛,后变无毛。单叶互生;叶柄长4-12cm,被柔毛;叶片宽卵形,...

阅读全文
山药紫荆皮汤
中药方剂(S-Z) | admin | 2025-04-29 | 4 阅读

《民间方》:山药紫荆皮汤 名称: 山药紫荆皮汤 处方: 山药30克 紫荆皮9克 大枣10枚 制法: 将上3味水煎。 功能主治: 健脾益血,补肾养阴。适用于低热的贫血患者。 用法用量: 每日1剂,每日3次服。 ...

阅读全文
红麸杨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4-29 | 4 阅读

《中药大辞典》:红麸杨 出处: 《湖南药物志》 实际拼音: Hónɡ Fū Yánɡ 来源: 为漆树科植物红麸杨的根。秋季采挖。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7~12米。小枝被有短柔毛。单数羽状复叶,小叶7~11片,最多可达17片,叶轴的上部有狭翅或在幼时叶轴全部有翅;小叶无柄,小叶片卵状长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7~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全缘,下面脉上被短柔毛。圆锥花序顶生...

阅读全文
黄蜀葵叶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4-29 | 4 阅读

《中药大辞典》:黄蜀葵叶 出处: 《福建民间草药》 实际拼音: Huánɡ Shǔ Kuí Yè 来源: 为锦葵科植物黄蜀葵的叶片。 性味: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寒,滑,无毒。" ②福州军区《中草药手册》:"甘,滑,微寒。" 功能主治: 《福建民间草药》:"托疮解毒,排脓生肌。" 复方: ①治痈疽:鲜黄蜀葵叶一握,洗净后和冬蜜共捣烂,敷患处,月换两次。(《福建民间草...

阅读全文
香麦汤
中药方剂(S-Z) | admin | 2025-04-27 | 4 阅读

《幼科指掌》卷三:香麦汤 名称: 香麦汤 处方: 丁香3粒 广皮3克 麦芽9克(炒) 功能主治: 治小儿吐乳。 用法用量: 水煎服。 ...

阅读全文
根辣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4-27 | 4 阅读

《中药大辞典》:根辣 出处: 《广西药植名录》 实际拼音: Gēn Là 别名: 大树甘草(《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当娜(傣名)。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裂果金花的根、茎或叶。全年可采。 原形态: 小乔木,高3米。树皮灰色,枝被毛,皮孔明显。单叶对生,卵圆披针形,长10~15厘米,宽4~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被疏毛,下面毛较密,叶脉尤为明显;叶柄长约1厘米,全缘。伞房花...

阅读全文
一、树立正确的认识
思考中医 | admin | 2025-06-18 | 3 阅读

 1、理论认识的重要性 对中医的信念和感情,自然造就了我对中医有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以为中医兴亡,匹夫有责。这部书的写作,也许正是出于这样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所以,很希望通过这部书的写作,切实地为中医解决一些问题,特别是认识上的问题。这部书的写作,经历了近十年的酝酿,应该说准备还是充分的。但是,真正要动笔了,却还是不知从何入手。总觉得中医的问题千头万绪,哪一个更重要?哪一个更关键呢?在平常人眼里,...

阅读全文
桂附八味丸方证散议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admin | 2025-06-11 | 3 阅读

(一)桂附八味丸,首见于仲景《金匮要略》,但古今方名略有不同。本方于《金匮》书中凡两见:先见于“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名曰“八味肾气丸”。又见于“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篇,删去“八味”二字,仅名“肾气丸”。因此方首出《金匮》,后世称之为“金匮肾气丸”,此名至今尚在沿用。现时之“金匮肾气丸”与仲景原方不尽一致,已略有变动,故有改称“桂附八味丸”者。《金匮要略》之肾气丸药用:“干地黄八两,山...

阅读全文
一、树立正确的认识
思考中医 | admin | 2025-05-25 | 3 阅读

 1、理论认识的重要性 对中医的信念和感情,自然造就了我对中医有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以为中医兴亡,匹夫有责。这部书的写作,也许正是出于这样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所以,很希望通过这部书的写作,切实地为中医解决一些问题,特别是认识上的问题。这部书的写作,经历了近十年的酝酿,应该说准备还是充分的。但是,真正要动笔了,却还是不知从何入手。总觉得中医的问题千头万绪,哪一个更重要?哪一个更关键呢?在平常人眼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