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脾胃功能" 的结果

找到 366 条相关结果

入夏后暑湿当令 夏季养生6要点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27 | 7 阅读

入夏后,暑、湿当令,且常夹有火热之气,人们的生理状态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一般来说,暑为阳邪,性炎热、外散,易伤津耗气;湿为阴邪,湿性重浊,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因此,入夏后人们养生保健的总体要求有以下6点: 补益气阴 暑邪易伤津耗气,人体大多偏虚,出汗多,常感口渴、疲乏,是气阴两虚的典型表现,故夏天常用益气阴、生津之品。中医有“冬补三九,夏养三伏”的说法,尤其在伏天,人体更加虚弱,天气越热,...

阅读全文
灵芝的炮制方法
中药炮制 | admin | 2025-05-29 | 6 阅读

灵芝又名灵芝草、三秀、芝。载《神农本草经》。系多孔菌科真菌灵芝Ganoderma Iucidum(Leyss.ex Fr.)Karst.或紫芝G.sinense Zhao,Xu et Zhang等的干燥了实体。全年均可采收。子实体成熟时,从菌柄下端拧下整个子实体,晾干或低温烘干(温度不超过55℃)。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木屑,洗净,晾干或低温干燥。 【饮片性状】菌盖木栓质,半圆形或肾...

阅读全文
“长夏”为何要养脾?如何养脾?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15 | 6 阅读

中医养生保健特别强调“三因养生”,即“因时养生”“因地养生”“因人养生”。专家介绍,“因时养生”就是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进行顺时养生。中医不同于气象学将一年分为四季,而是根据“五行”原理来划分季节,将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在中医学中,五季养生中各季重点养护的脏腑不同,养护的方法也有很大差异。长夏里,如何主动适应季节特点进行科学养生,对于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长夏...

阅读全文
成语“安内攘外”源于伤寒论之甘草
中药基础 | admin | 2025-05-09 | 6 阅读

成语“安内攘外”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后多用在治国理政上,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成语引申到中医有两个层次的意思。 中医治法 安内攘外也体现了中医治法理论的精华。在治疗疾病时,一个高明的医生,首先要懂得在祛除外邪之时,一定要调理身体的内环境。只有体内正气内存,祛除邪气才能事半功倍。“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有这个意思。 甘草之功 张仲景之所以说甘草有...

阅读全文
肾阳虚损证
临证实验录 | admin | 2025-06-12 | 3 阅读

杨某,男,28岁,军人,1984年2月1日初诊。诉称1983年12月初,因感冒服APC片后大汗淋漓,体倦无力,旬余未能恢复,始就医。化验检查:血小板5万/mm3,血红蛋白80g /L,红细胞260万/mm3,白细胞2800/mm3,血沉23mm/h。住解放军某医院,经骨髓穿刺,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用激素等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求服中药。“再障”一病,现代医学谓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所致。主骨生髓者,肾...

阅读全文
二、分述
中医书籍 | admin | 2025-05-29 | 2 阅读

 (一)飧泄 《内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推其致病之因,凡风邪、木胜、寒气、脾虚、伏气。皆能致泄(泻)。论其发病之由,良由春伤于风,风气通于肝,肝木之邪,不能条达,郁伏于脾土之中,中土虚寒,则风木更胜,而脾土更不主升,反下陷而为泄也。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所以当春升发之令,而不得发,交夏而成斯症矣。其脉两关不调或弦而缓,肠鸣腹痛,完谷不消,宜以培土泻木法治之(培土泻木法:即培中暖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