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阳虚阴盛" 的结果

找到 67 条相关结果

阳虚阴盛
病因病机 | admin | 2025-06-05 | 12 阅读

阳虚阴盛】阳虚,指肾阳虚。阴盛,指阴寒内盛。由于肾阳虚,不能温养脏腑,以致脏腑功能低下,出现阴寒的病状,如怕寒、肢冷、下利、水肿,脉沈微等。...

阅读全文
脚气
景岳全书 | admin | 2025-06-04 | 12 阅读

经义《太阴阳明论》曰∶阳受风气,阴受湿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阴阳应象大论》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通评虚实论》曰∶ 跛,寒风湿之病也。《脏气法时论》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禁湿地濡衣。《调经论》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营血泣,卫气去,故曰虚...

阅读全文
中医四诊切
中医切诊 | admin | 2025-06-01 | 12 阅读

[FS:CONTENT_START]切诊是指医生用手在病人身上作某种形式的诊察,或切或按,或触或叩,以获得辨证的资料。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两个部分。 (一)脉诊 脉诊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

阅读全文
杂诊
黄帝内经太素 | admin | 2025-05-22 | 12 阅读

编者按:自篇首至“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见《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自“诊血脉者,多赤多热”至“手足温,易已也”,见《灵枢·论病诊尺第七十四》。“黄帝问曰: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毋邪脉也。”一段,见《素问·腹中论篇第四十》。自“帝曰:诊得心脉而急”至“病之变化,不可胜数”,见《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自“黄帝曰;有病厥者”至“故肾为腰痛。黄帝曰:善。”见《素问·病能论篇第...

阅读全文
医门法律
医门法律 | admin | 2025-05-20 | 12 阅读

《医门法律》目录     《医门法律》为清代喻昌(字嘉言)于公元 1658 年着,共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论是总论病证,法是治疗法则,律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自序卷一         一明望色之法     ■望色论(附律一条)                一明闻声之法     ■闻声论(附律二条)         一明辨息之法     ■...

阅读全文
壮医学诊断之询诊
壮医 | admin | 2025-05-07 | 12 阅读

询,即问之意。询诊,即通过询问病者或陪诊者,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现在表现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所有情况,从而对病者所患疾病作出诊断。询诊是壮医诊断疾病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很多疾病,都必须通过询诊才能作出明确诊断。 1.询诊的一般范围 询诊的范围很广,包括病者的一般情况及主诉、与主症有关的伴随症状、发病经过与治疗经过、现病史、既往病史、家族史、专科情况等等。 2.询诊的...

阅读全文
伤寒•论表里阴阳汗吐下温解法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5-27 | 11 阅读

表可汗而里可下,表证属太阳。凡见头疼、发热、恶寒、清便自调、腰项脊强、脉浮紧者,即是表证,不拘日数多少,便宜解表,不宜下渗。有汗为表虚,宜解肌;无汗为表实,宜发汗。但发汗亦有轻重不同,古谓春夏宜汗者,借天时而喻阳邪在外也。其实春月阳气尚微,秋月阳气欲敛,俱不可大汗。夏月天气热,玄府开,不必大汗。冬月阳气伏藏,感冒轻者,尤不宜汗。惟伤寒重者,时令严栗,皮毛坚致,非大汗无由得散,不得已而从权也。至于阴...

阅读全文
伤寒•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汗吐下渗和解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5-27 | 11 阅读

大汗寒气入人肌肤,久则侵骨,头痛如劈,身热如火,浮热甚者,俱宜午时前发汗,午后阴分不宜。故曰∶汗不太早,汗不厌早,紧急不拘晨夜。以衣被覆首裹足,向火服药,缓缓得汗,令手足澉遍为佳。如难汗,将渣再服;或汗后不解,又可再汗;若急汗如水淋沥,则病邪不除而真阳脱亡。丸、散亦可发汗,不如汤药为验。麻黄汤 治太阳证,头疼发热恶寒,脊强身痛无汗,脉浮紧而喘。又治太阳八九日不解,以此发汗,必衄乃解,及不得汗发衄。...

阅读全文
腹痛的针灸治疗
针灸临床 | admin | 2025-05-24 | 11 阅读

腹痛是泛指腹部发生疼痛的疾病。腹痛的症状可伴发于多种脏腑疾病。其中痢疾、胃脘痛、积聚及妇科经带病等所致腹痛另详各篇。 西医的由急慢性肝、胆、胰腺炎症和胃肠急慢性炎症,腹膜炎、消化道疾病、盆腔疾病、寄生虫病等引起的腹部疼痛可参照本篇治疗。 【病因病机】 导致腹痛的原因很多,无不和气血有关,遵循“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这一机理,从寒、热、虚、实四个方面主要有: 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中阳受伤,脾胃...

阅读全文
十二邪
黄帝内经太素 | admin | 2025-05-20 | 11 阅读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八《口问篇》。又自“黄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至末,见《甲乙经》卷十二第一,惟编次小异。黄帝间居,避左右而问岐伯曰:余以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岐伯避席再拜对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间居,晏也。避,去也。六经,阴阳各有三阴三阳之脉也。口传者,文传得粗,口传得妙,谓口决其理也。平按:《灵枢》“避左右”作“辟左右”;“以闻”作“已...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