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脉证" 的结果

找到 434 条相关结果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伤寒杂病论》第十四篇
伤寒杂病论 | admin | 2025-06-01 | 16 阅读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若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 麻...

阅读全文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二十二篇
伤寒杂病论 | admin | 2025-05-30 | 16 阅读

太阳病,发热,无汗,而恶寒者,若脉沉迟,名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若脉浮数,名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日痉,为难治。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疮家,不可发汗,汗出则痉。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则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脉长大者,为欲解;其脉如故,及伏...

阅读全文
温疟_时病
内科 | admin | 2025-05-27 | 16 阅读

【温疟】内有伏邪,至夏季感受暑热而发的一种疟疾。临床表现有先热后寒、热重寒轻、汗或多或少、口渴喜凉饮、舌红、脉轻按浮数重按无力等症。「温疟者,其脉如平(指未现疟疾通常所见的弦脉),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

阅读全文
五邪
病因病机 | admin | 2025-05-12 | 16 阅读

【五邪】五种病邪的合称。指“虚邪”、“实邪”、“贼邪”、“微邪”、“正邪”等五种。这是从五行生克关系来说明五脏受病的情况。凡病邪从生我(母)的方面传来,称为“虚邪”;病从我生(子)的方面传来,称为“实邪”;病邪从克我的方面传来,称为“贼邪”;病邪从我克的方面传来,称为“微邪”;本脏受到同一属性的病邪侵犯而致病的,称为“正邪”(见《难经·五十难》)。临床上,病邪的虚、实、微、贼等性质,主要从临床表现...

阅读全文
湖北省陈氏瘿病学术流派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11 | 16 阅读

瘿病(甲状腺病)病名最早记载于我国,我国也是用富碘药物和动物甲状腺治疗甲状腺病最早的国家,也是外科手术治疗瘿病记载我最早的国家。 1964年湖北省成立了以名老中医洪子云教授、中西医结合专家舒达夫教授牵头的甲亢中医治疗研究小组,提出了阴虚火旺,痰气郁结为瘿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的学术观点,其拟定了临床验方、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广为应用,并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为湖北省瘿病的中医辨证施治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湖北...

阅读全文
宋本《伤寒论》宜参淳化本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11 | 16 阅读

淳化本《伤寒论》,是六朝传本。孙思邈云:“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此本即六朝江南诸师秘传本之一,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收录于《太平圣惠方》卷八,故名淳化本《伤寒论》。此本是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宋本《伤寒论》及《千金翼方》卷九卷十选定的校本之一。 宋本很重视淳化本 宋本卷一《辨脉》“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一作纵)”,他本无作“纵”者,唯淳化本《辨伤寒脉候》作“纵”。 宋本卷六《辨少阴...

阅读全文
胸痹_杂病
内科 | admin | 2025-05-09 | 16 阅读

【胸痹】语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因阳气不能正常运行,致水饮或痰渴闭阻于胸中的病症。主要症状为胸背痛、胸中气塞、呼吸喘促、咳嗽多痰等。...

阅读全文
“西子捧心”是胃脘不舒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05 | 16 阅读

“春秋时越国少女西施在河边浣纱,水中鱼儿看见她清纯动人的面容,竟忘记了游动,渐渐沉到河底。这就是四大美女中排名第一的‘沉鱼西施’。西施有先天性心脏病,发作时常忍不住皱眉捂胸,人们都觉得她这样更美,称为‘西子捧心’。同住施家村的东施姑娘容貌平庸心脏健康,大白天没事也学西施紧皱眉头招摇过村,结果变得丑不堪言,邻居纷纷闭门躲避,这就叫‘东施效颦’。” 上文出自《唐诗为镜照汗青》(清华大学出版社,201...

阅读全文
通一子脉义
景岳全书 | admin | 2025-06-13 | 15 阅读

脉神(一)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有诸中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矧人之疾病,无过表里寒热虚实,只此六字,业已尽之。然六者之中,又惟虚实二字为最要。盖凡以表证、里证、寒证、热证,无不皆有虚实,既能知表里寒热,而复能以虚实二字决之,则千病万病,可以一贯矣。且治病之法,无逾攻补。用攻用补,无逾虚实。欲察虚实,无逾脉息。虽脉有二十四名主病各异,然一脉能兼...

阅读全文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第十六
伤寒论 | admin | 2025-06-10 | 15 阅读

大法,春夏宜发汗。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 然,一时间许,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尔。设利者,为大逆。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发汗。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