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脉浮" 的结果

找到 1365 条相关结果

常见症状鉴别之疼痛
中医辩证 | admin | 2025-06-02 | 19 阅读

疼痛是病人的自觉症状,也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从部位分有头痛、胸胁痛、胃院痛、腰痛、腹痛,肌肉关节痛等,且有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及寒热、虚实之不同。头痛可发生于许多疾病中,临床可分为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两类。头痛,波及颈项,伴恶风寒,全身骨节疼痛,得包裹头部,苔薄白,脉浮紧,多发作于吹风受凉后,是风寒头痛。为外感风寒之邪,寒主收引,经脉不利则头痛。头痛,伴发热,恶风寒,汗出,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

阅读全文
常见症状鉴别之抽搐
中医辩证 | admin | 2025-06-02 | 19 阅读

抽搐,中医称为“瘛疭”。筋急引缩为“瘛”,筋缓纵伸为“疭”。凡筋脉拘急,手足时缩时伸,抽动不止者,称“瘛疭”。抽搐的病因,临床当辨别寒热虚实的不同。抽搐,甚则角弓反张,口噤,伴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无汗,苔白,脉浮紧者,是刚痉。为感受风寒之邪,筋脉受邪,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失养,则抽搐,甚则角弓反张。抽搐,甚则角弓反张,口噤,伴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汗出,苔白,脉浮缓者,是柔痉。为感受风寒之邪,卫阳...

阅读全文
火针疗法的起源及历史
火针 | admin | 2025-05-29 | 19 阅读

火针起源于冶炼技术成熟之后,已有数千年历史,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火针的记载。我国古代医家们结合艾灸、火法、熨法等温通疗法的特点,创造性的发明了火针疗法,经历代医家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已成为针灸疗法中一支独特的实用技术。 (1)秦汉时期,奠定了火针疗法的应用基础 《灵枢·九针十二原》:“镵针、圆针、??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关于大针的描述:...

阅读全文
小儿高热的刮痧疗法
百病刮痧 | admin | 2025-05-26 | 19 阅读

小儿高热是指小儿体温超过38.5℃,四季均可发病。低热指腋温为37.5℃~38℃,中度热为38.1~39℃,高热为39.1~40℃,超高热则为41℃以上。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一、刮痧治疗 (一)症状 小儿体温超过38.5℃,怕冷,发热,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鼻塞流涕,打喷嚏等,严重的体温可达40℃以上,患儿烦躁不安或嗜睡,鼻咽部红肿,可有扁桃体和颈部淋巴结肿大,有的可伴呕吐或腹...

阅读全文
常见解表药材
中药基础 | admin | 2025-05-23 | 19 阅读

凡是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本类药物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有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 解表药主治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部分解表药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证而兼有表证者。根据解表药药性及临床应用不同,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①发散风寒药:性味...

阅读全文
桂心汤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23 | 19 阅读

王旭东方:桂心汤 名称: 桂心汤 处方: 桂心12克,煅牡蛎12克,芍药12克,龙骨12克,炙甘草12克,大枣12枚,生姜15克。 功能主治: 镇心安神,涩精止遗。主心神不宁。 用法用量: 上为粗末,水煎服。 《圣济总录》卷二十一:桂心汤 名称: 桂心汤 处方: 桂(去粗皮)、芍药、甘草(炙,锉)、葛根(锉)各等分。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四时伤寒初觉。...

阅读全文
麻黄
中草药(M-R) | admin | 2025-05-20 | 19 阅读

《中国药典》:麻黄 实际拼音: Má Huánɡ 英文名: HERBA EPHEDRAE 别名: 色道麻、结力根[蒙古] 来源: 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 、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 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

阅读全文
羚羊角散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16 | 19 阅读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羚羊角散 名称: 羚羊角散 处方: 羚羊角屑、桂心、茯神、麻黄(去根节)、葛根、附子(炮裂.去皮脐)、当归(炒)、酸枣仁、五加皮,各一两。升麻、枳壳(麸炒)、独活,各一两半。 功能主治: 治风痱,筋脉缓弱,言语蹇涩。 用法用量: 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时服。 《圣惠》卷三十二:羚羊角散 名称: 羚羊角散 处方: 羚...

阅读全文
中药方剂的变化规律
中药基础 | admin | 2025-05-11 | 19 阅读

组织药方既有一定的原则性,又要有随证加减变化的灵活性,所谓“病有千变,方亦有千变”,但方剂的组成,又是极为严密的。同一方剂,如果有一味药的加减或者剂量有所变更,整个方剂的作用也就不同。如清热的黄连,配半夏则止呕,合木香则止痢,伍吴莱萸则治吞酸。又如黄芩,配猪胆汁能泻肝火,配桑皮能泻肺火,合白术则安胎,伍白芍能止痢。 方剂的变化形式,约有以下四种: 1.药味增减的变化 即指增减方中次要的药物,使该...

阅读全文
大肠虚实病候(五脏六腑脉病虚实 十一之九)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5-06 | 19 阅读

大肠象金。旺于秋。手阳明其经也。肺之腑也。为传导之官。变化糟粕出焉。气盛为有余。则病肠内切痛。如锥刀刺无休息。腰背寒痹挛急。是为大肠气之实也。则宜泻之。大肠气不足。则寒气客之。善泄。是大肠之气虚也。则宜补之。诊其右手寸口脉。手阳明经也。脉浮则为阳。阳实者大肠实也。苦肠切痛。如锥刺无休息时。膀胱经虚实病候膀胱象水。旺于冬。足太阳其经也。肾之腑也。五谷五味之津液。悉归于膀胱。气化。分入血脉。以成骨髓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