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用药法" 的结果

找到 49 条相关结果

山中宰相陶弘景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13 | 14 阅读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道教思想家、著名医学家、博物学家、书法家。陶弘景生于一个颇有声望的世族家庭。他天赋异禀,四五岁年纪便爱好读书,九岁即读《礼记》《周易》《春秋》《论语》《孝经》《尚书》等经典之作。十岁时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读,遂有养生、出世之志。十五岁时作《寻山志》以表明他的隐逸志趣,不为物累的脱俗归真志向。 公元502年,萧衍...

阅读全文
通草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4-25 | 14 阅读

《中国药典》:通草 实际拼音: Tōnɡ Cǎo 英文名: MEDULLA TETRAPANACIS 别名: 通花根、大通草、白通草、方通、泡通 来源: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Tetrapanax papyriferus (Hook.)K. Koch 的干燥茎髓。秋季割取茎,截成段,趁鲜取出髓部,理直,晒干。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长20~40cm,直径1~2.5cm。表...

阅读全文
二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 admin | 2025-06-02 | 13 阅读

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 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是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 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耎(ruan,软)意为祛弱)。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① 小泻心汤(第一方) 治心中卒急痛,胁下支满,气逆攻膺...

阅读全文
蒙医保健方法
蒙医 | admin | 2025-05-31 | 13 阅读

蒙医药是蒙古族丰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医以“三根”学说为主要理论基础(三根——赫依、希拉、巴达干),同时还包括阴阳五行、五元学说、七素及六基症学说。蒙医治病方法,除药物治疗以外,还有传统的灸疗、针刺、正骨、冷热敷、马奶酒疗法、饮食疗法、正脑术、药浴、天然温泉疗法等。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辽阔的大漠南北各部落,建立了蒙古帝国,蒙古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蒙古帝...

阅读全文
咽喉上火疼痛就喝牛蒡子粥
中医食疗 | admin | 2025-05-27 | 13 阅读

咽喉疼痛是许多人最怕的疼痛之一,每当不小心上火后,咽喉肿痛,吃不下睡不香,不知如何是好。中医专家推荐用牛蒡子熬粥喝,有较好的效果。 专家推荐验方:牛蒡子20克,大米50克。择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30分钟后,再水煎2小时熬成粥汁,调入白糖适量,每日早晚空腹喝2次,连续5天。 通常人们在上火之前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发病后则表现为咽喉干燥疼痛、眼睛红赤干涩、鼻腔热烘火辣、嘴唇干裂、食欲不...

阅读全文
八 二旦六神大小汤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 admin | 2025-05-17 | 13 阅读

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 小阳旦汤 治天行[病]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切)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

阅读全文
蒙医药学的发展史
蒙医 | admin | 2025-05-10 | 12 阅读

蒙医药学是蒙古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医药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吸收藏医、汉医及印度医学理论的精华,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独特理论体系、临床特点的民族传统医学。 蒙医药理论体系的显著特点是:以阴阳五元学说为指导的整体观和对六基症的辨证施治。六基症理论为“赫依、希拉、巴达干、血液、黄水、粘虫”。把疾病的本质归纳为寒热两种,把...

阅读全文
林蛙疾病综合性防治
中药种贮 | admin | 2025-05-09 | 12 阅读

林蛙疾病多种多样,病因也错综复杂,因此治疗的方法也很多。总体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平时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生态环境,经常预防消毒。另一种是发病时及时治疗、及时控制传染源、消除病因、合理进行药物治疗。这两类方法统称综合性防治措施。实践证明,仅依靠某一单独的措施是不能完全控制林蛙疾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蛙体抗病力 一、合理放养放养密度应适当,...

阅读全文
适时采收保证药材质量
中药种贮 | admin | 2025-05-09 | 12 阅读

中药材大多用植物的根、茎、叶、花、皮、果实、种子或全株组成,因生长期和成熟期不同,故中药材的采收时节也就随入药部位的不同而各异。 中药材品质的优劣,与采收季节和采收时间密切相关。《神农本草经》中即说:“阴乾曝乾、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用药法象》也谓:“凡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味则性味不全。”《千金要方》亦载:采收中药材“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势己歇。”这说明采摘中药材的...

阅读全文
《济阴纲目》胎前门(上) 论胎前用药法
济阴纲目 | admin | 2025-06-08 | 10 阅读

丹溪曰:胎前当清热养血。产妇因火逼动胎,逆上作喘急者,急用条芩香附之类,为末调下,条芩水中取沉者为佳。黄芩安胎,乃上中二焦药,能降火下行。(气实者宜清热养血,气滞者宜理气安胎气,虚者宜补) 天行不息,所以生生而无穷,芐北尉子治血行气,有补阴之妙,命名益母,以其行中有补也,故曰:胎前无滞,产后无虚,难产可煎作膏。条芩白朮乃安胎之圣药,俗以黄芩为寒而不用,反谓温热药能养胎,殊不知胎孕宜清热养血,使血循...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