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流注" 的结果

找到 740 条相关结果

内经针法之针刺的得气与补泻
针刺 | admin | 2025-06-12 | 19 阅读

毫针由于针体细小,对机体的损伤轻微,故在临床上应用最广,其操作方法也最为细致。古代九针即以毫针为主体。《灵枢·九针十二原》:“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标幽赋》:“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亦即此意。毫针为各种针具的代表,其应用特别注重得气和补泻法。分述如下:得气和候气《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明针刺的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得...

阅读全文
经络穴位图的传承印迹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6-03 | 19 阅读

《环中图》中的十二经脉图(之一),引自《中国针灸史图鉴》 元代滑寿《十四经发挥》中的经脉图(之一),引自《十四经发挥》 临床经典读本版。 针灸学中的经络循行、腧穴定位和人体的体表形态、内脏定位等密切相关。准确表示出腧穴体表定位、腧穴与经络关系、经络循行规律,实现经络、腧穴内涵的可视化,十分关键。对此,古代医家发明了各种针灸图谱,以便增强直观印象,加强针灸教学培训和临床操作的准确性。针灸图...

阅读全文
火针疗法的起源及历史
火针 | admin | 2025-05-29 | 19 阅读

火针起源于冶炼技术成熟之后,已有数千年历史,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火针的记载。我国古代医家们结合艾灸、火法、熨法等温通疗法的特点,创造性的发明了火针疗法,经历代医家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已成为针灸疗法中一支独特的实用技术。 (1)秦汉时期,奠定了火针疗法的应用基础 《灵枢·九针十二原》:“镵针、圆针、??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关于大针的描述:...

阅读全文
夏季多发痛风,多与饮食不当有关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25 | 19 阅读

在炎炎的夏日夜晚,约上三五好友一起烤串、喝酒、吃小龙虾,成为许多人消夏的最佳选择。但“吃货”们要当心了,与这份快乐相伴而来的有可能是让你刻骨铭心的痛风。专家表示,夏季痛风患病率明显升高,而这种情况发生多与不注意饮食有关。 中医药治疗效果好 痛风曾被称为“病中之王”和“王者之病”,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关节炎症性疾病。中医将痛风归为“痹病”“热痹”的范畴,认为其发病机制既有脾运虚弱之内因 ...

阅读全文
中湿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5-20 | 19 阅读

脉浮而缓。湿在表也。脉沉而缓。湿在里也。或弦而缓。或缓而浮。皆风湿相搏也。脉经曰。湿家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而身色似熏黄也。湿者。因坐卧湿地。远行涉水。或冒风雨久着汗衣。多食生冷湿面。酒后多饮冷水。类能致之。不自觉耳。盖湿能伤脾。脾土一亏百病由是生焉。滞而为喘嗽。渍而为呕吐。渗而为泄泻。溢而为浮肿。湿淤热则发黄湿遍体。则重着。湿入关节。则一身尽痛。湿聚痰涎。则昏不知人。至于为身热。为鼻塞。为直视。为...

阅读全文
兰江赋(杨氏书)
针灸大成 | admin | 2025-05-17 | 19 阅读

担截之中数几何?有担有截起沉疴。我今咏此兰江赋,何用三车五辐歌。 先将八法为定例,流注之中分次第。胸中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 头部须还寻列缺,痰涎壅塞及咽干。噤口咽风针照海,三棱出血刻时安。 伤寒在表并头痛,外关泻动自然安。眼目之症诸疾苦,更须临泣用针担。 后溪专治督脉病,癫狂此穴治还轻。申脉能除寒与热,头风偏正及心惊。 耳鸣鼻衄胸中满,好把金针此穴寻。但遇痒麻虚即补,如逢疼痛泻而迎。 更有...

阅读全文
中药成语典故●薪桂米珠(薪贵于桂,桂薪玉粒,食玉炊桂,炊琼爇桂) ... ... ...
杏林诗话 | admin | 2025-05-10 | 19 阅读

  成语“薪桂米珠”, 本指柴草贵得像桂木,大米贵得像珍珠,用以比喻物价昂贵。薪:柴草。珠:珍珠。典出《战国策·楚策三·苏秦之楚》:“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无如鬼,王难见如天帝,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典故讲的是,东周战国时期,擅长辩论而凭一张嘴到处游说的苏秦在楚国求见楚王成功前的遭遇。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我国“目录学”之父)、文学家刘向(约公元前77年-前6年,又名刘中垒,...

阅读全文
疔疮走黄
外科骨伤科 | admin | 2025-06-05 | 18 阅读

【疔疮走黄】疔毒迅速走散内陷,入于血分;现神识不清等症,局部肿势漫溢者,称为“疔疮走黄”。多由热毒炽盛或早期失治,或挤压碰伤,或过早切开,邪毒扩散所致。主要表现为疮顶黑陷,无脓,肿势散漫,迅速向四周扩散。伴有寒战高热,头昏痛,烦燥,胸腹胀闷,四肢无力,舌红绛,苔黄糙,脉洪数或弦滑数;或伴有恶心呕吐,舌硬口干,便秘或腹泻;重证可有神昏谵语、痉厥等症状。皮肤常见瘀点或瘀斑,或全身发黄,也可因脓毒流注而...

阅读全文
全国爱耳日:中医护耳保健法--鸣天鼓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30 | 18 阅读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关注皮肤,关注眼睛……而对耳朵的关注却很少。毕竟它在许多人眼里只有“听”的功能。其实不然,别看小小的耳朵里,却藏着大大健康秘密,稍不留意,很可能影响健康,如何保护我们的耳朵,让耳朵不受伤害。 今天在全国爱耳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为大家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中医保健方法--鸣天鼓。 “鸣天鼓”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自我按摩保健方法,意即击探天鼓。该法最早见于丘处机的《颐身集》,原书这...

阅读全文
火罐与负压初探
拔罐基础 | admin | 2025-05-29 | 18 阅读

早些时候,有位解剖学教授指出:人体内负压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现代医疗研究和临床实践正在逐步验证这一现象。负压存在于人体内的原理以及其与各种疾病的辨证关系等,都是较为复杂的学术问题,恕本文不在做赘述。其实负压可以存在于任何特定的范畴之内,并起着相应的作用。人体内所存在的负压与体外自然界的大气压力所呼应,共同规范了人体各部位的形状;人体内负压充斥在脏腑、骨骼、肌肉、神经……间的每个角...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