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合病" 的结果

找到 268 条相关结果

冬天保暖胜良药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6-03 | 17 阅读

冬季,气温骤降。这将易使一些患有慢性病者病情复发或者加重,而且还能诱发新的疾病。皮肤瘙痒:进入冬季,人们的皮肤容易产生瘙痒,尤其是老年人,主要受冷空气的影响,加之洗澡时碱性肥皂对皮肤的刺激和进食蔬菜的减少,加剧皮肤干燥,易使皮肤产生瘙痒。关节痛:当气温在短时间由30摄氏度降到15摄氏度时,正常人也会出现关节痛。检查发现,当病人关节痛时,周围的毛细血管流不均匀,有瘀血存在。流感:统计表明,当气温下降...

阅读全文
“浙派中医”中的伤寒学派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27 | 17 阅读

“浙派中医”中的伤寒学派,以《伤寒论》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其经历了孕育、成长、兴盛几个发展阶段,大大提高了中医学的临证水平,其发展史是浙江中医学术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医家对《伤寒论》进行探讨研究颇多,主要始于宋代,代表人物有宋代吴兴(今浙江湖州)的朱肱,著有《南阳活人书》;明代余杭(今浙江杭州)的陶华,著有《伤寒六书》《伤寒全生集》等;清代慈溪(今浙江宁波)的柯琴,著有《伤寒来苏集》;清...

阅读全文
疟疾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5-25 | 17 阅读

脉弦数滑实者顺。沉细虚微为逆。疟脉自弦。微则为虚。代散则死。疟症皆因先伤于暑。后感于风。客于营卫之间。腠理不密。复遇风寒。闭而不出。舍于肠胃之外。与荣卫并行。昼行于阳。夜伏于阴。并则病作。离则病止。并于阳则热。并于阴则寒浅则日作。深则间日。在气则早。在血则晏。按本经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短者伤食。弦滑者多痰。弦而紧者宜下。浮大者宜吐。弦迟者宜温。此治疟之大法。其病热多寒少。心烦少睡...

阅读全文
治感冒验方
传染病偏方秘方 | admin | 2025-05-21 | 17 阅读

感冒分为伤风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伤风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常由鼻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节,易造成流行,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喷嚏、流涕、鼻塞、咳嗽、咽痛等。中医认为主要由风邪所致。现将几则行之有效的验方介绍如下。 1、葱白(连须)3~5根,生姜5片,红糖适量。水煎300毫升,顿服,每日1剂。主治风寒感冒初起。 2、...

阅读全文
经典杂病派学术特点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11 | 17 阅读

一、继承汉唐医学传统,强调辨病专治 经典杂病派是一个具有汉唐医学风格,善于应用专方专药治病的流派。我国汉唐医学治疗杂病,都是在专病专证专方专药的前提下照顾到阴阳寒热表里虚实。辨病,是专治的先决条件。《黄帝内经》中已有二百多种病症,对风、痿、痹、厥等病还有专篇论述。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以病名篇,是辨病专治的典范,如百合病之用百合方,黄疽病之用茵陈、巩石方,热痢之用黄连方,胸痹之用瓜蒌薤白等皆是...

阅读全文
小儿门(附∶小儿病机)•诸惊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6-11 | 16 阅读

神惊痰聚发风搐,或因内热风生肝;小儿元气未充,神畜未定,或见生人异物,或闻厉声响器,惊入心之胞络,火炎舍空而聚痰,痰生热,热生风,心肝脾病也。又有心内积热而惊惕,肝内生风而发搐,痰涎壅盛,风热并作,所以暴烈紧急,心肝病也。盖心主热,脾主痰,肝主风,相因而发,谓之惊风痰热可也,谓之惊热风痰亦可也。大要∶惊热者朱砂安神丸;热甚者凉惊丸;虚者温惊丸∶痰盛者辰砂化痰丸、抱龙丸;痰热者滚痰丸;惊、风,痰、热...

阅读全文
痢疾论(《医门法律·痢疾门》[论一首 法十一条 律三条]之) ...
医门法律 | admin | 2025-06-08 | 16 阅读

喻昌曰∶痢疾一证,难言之矣。在《灵》、《素》谓之肠澼[pì],亦曰滞下;《金匮》以呕吐哕下利,列为一门。盖以三者,皆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所生之病也。至其所论下利,则皆《伤寒论》中厥阴经之本证,与二阳明呕吐哕同列之义,殊不相合。观其论中,厥与利每每并言,始先即云∶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是则厥而且利,为虚寒之极。所以反能食者则死,反发热者不死。若痢证则能食者不死,发热者多死。...

阅读全文
食疗的三大基本原则之辨证施膳
中医食疗 | admin | 2025-06-03 | 16 阅读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原则,即在临床治疗时要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结合病人的体质以相应的治疗。只有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进行选食配膳,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不仅于病无益,反而会加重病情。 食疗的三大基本原则之辨证施膳 中医认为,临床病证不外虚证、实证、寒证、热证。如神疲气短,倦怠懒言,舌质淡,脉虚无力等为虚证;形体壮实,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厚苍老,脉实有力等为实证;怕冷喜暖,手足不温...

阅读全文
灸法注意事项
中医艾灸 | admin | 2025-06-03 | 16 阅读

施术者,应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精心操作。施灸前应向患者说明施术要求,消除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合作。若需选用瘢痕灸时,必须先征得患者同意。 临床施灸,应选择正确的体位,要求患者的体位平正舒适,既有利于准确选定穴位,又有利于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顺利完成。 艾炷灸的施灸量,常以艾炷的大小和灸壮的多少为标准。一般情况,凡初病、体质强壮的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虚弱的艾炷宜小,壮数宜少。按施灸部位的特...

阅读全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伤寒杂病论》第十四篇
伤寒杂病论 | admin | 2025-06-01 | 16 阅读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若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 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