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刺热" 的结果

找到 41 条相关结果

瘟疫
景岳全书 | admin | 2025-05-16 | 10 阅读

经义《阴阳应象大论》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热论篇》帝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

阅读全文
针灸保健防病的悠久历史
针灸文化 | admin | 2025-05-14 | 10 阅读

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公元前八至七世纪的《易经》中就已提到“君子以思患而豫(预)防之”,这是“预防”二个字最早出现在古籍中。此后,在西汉成书的《淮南子》更明确指出:“良医者,常治无痛之病,故无病”。表明古人已认识到预防疾病是趋吉避凶、保健延年的一种主要手段。现代,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科学技术和社会思想的进步,预防医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防止疾病发生、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工作能力、...

阅读全文
三棱针的针刺出血量
三棱针 | admin | 2025-05-05 | 10 阅读

在使用刺血疗法治病的时候,如何正确地掌握出血量是一个关键的间题,根据2008年7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三棱针部分,出血量分为微量:出血量在1.0ml以下(含1.0ml),少量:出血量在1.1-5.0ml(含5.0ml),中等量:出血量在5.1-10.0ml(含10.0ml),大量:出血量在10.0ml以上。有些医家在临床实践中用刺血疗法治病时出血量较大,如安徽以王秀珍老中医为...

阅读全文
诸原所生
黄帝内经太素 | admin | 2025-06-07 | 9 阅读

编者按:此篇见《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八十一难》五脏皆以第三输为原,各二,以为十原也。又取手少阴经第三输二,为十二原;六腑皆以井、荥、输、经四穴之后别立一原,六腑各二,为十二原。然则,五脏六腑合有二十四原。原者,脐下肾间动气,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为原。三焦行原气,经营五脏六腑,故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行气。故五脏第一输,故①第三输名原,六腑以第四穴为原。夫...

阅读全文
《灵枢》选录之终始第九(2)
黄帝内经·灵枢 | admin | 2025-06-05 | 9 阅读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痛,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人。邪气来也紧蔚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刺诸痛者,其脉皆实。 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之...

阅读全文
数脉之单脉介绍
中医切诊 | admin | 2025-05-27 | 9 阅读

《脉经》:“数者腑也,数即有热。寸口脉数即为吐,以有热在胃管,熏胸中热在中,烦满渴;关脉微,胃中有客热,尺脉数,恶寒,脐下热痛,小便赤黄。” 《千金方》:同《脉经》从略。 《活人书》:“气血热则脉微,数者腑也,数则为热,微为虚为热。” 《四言举要》:“数即热证,微则阳盛,数脉属阳,微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诊家枢要》:“微为烦满,上为头疼上热,中为脾热口臭,胃烦呕逆,右为颊热...

阅读全文
诸风第七
千金翼方 | admin | 2025-05-25 | 9 阅读

法六十九首 论一首肺中风者,其人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者,肺风之证也。视眼以下鼻上两边,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速灸肺俞百壮,小心减之。若色黄者,此为肺已伤、化为血矣,不可复治。其人当妄言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寻缝,如此数日,死。若为急风所中,便迷妄恍惚,狂言妄话或少气 ,或不能言,若不速治,宿昔而死。亦觉,便灸肺俞、膈俞、肝俞数十壮,急肝中风者,但踞坐不得低头,绕两眼连额微有青者,肝风之证也,若唇色...

阅读全文
刺热—《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二篇
黄帝内经·素问 | admin | 2025-05-22 | 9 阅读

[主内容]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

阅读全文
治热病灸刺法
圣济总录 | admin | 2025-05-26 | 8 阅读

黄帝治热之穴,五十九 ,头上五行,行五,谓督脉所过者,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共五穴为一行,两旁各一行,谓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各二,共十穴,又次两旁各一行,谓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等各二,共十穴,凡二十五穴,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柱膺 ,缺盆背 ,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大柱属足太阳,膺 即中府,属手太阴,缺盆在肩上,属手阳明,背 即风门热府,属足太阳,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八穴并属...

阅读全文
面病
景岳全书 | admin | 2025-06-07 | 7 阅读

经义《邪气脏腑病形篇》帝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怠,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晴,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口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浓,其肉坚,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帝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曰∶邪之中人高也,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