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五官" 的结果

找到 355 条相关结果

按摩养生的发展史
推拿基础 | admin | 2025-05-17 | 20 阅读

1.按摩的最早起源 按摩在我国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我国最早运用按摩的时代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和劳动中,身体常会因受到外伤而出现疼痛,人类会很自然的用手或木棒按摩或轻叩受损部位,达到消肿止痛的效果。在这种经验的积累下,我们的祖先把本能性的抚摸或按摩演变成了系统的治疗和养生方法。 2.按摩的初发展 但按摩作为一门技能,初在商代有文字记载。证据可从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找到。在甲骨文卜...

阅读全文
耳朵嗡嗡响 有何好方法?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16 | 20 阅读

谈到耳朵,大家都知道耳朵是人体五官中的一个器官,其重要功能就是掌管听觉。如今,有耳鸣、耳聋等听力障碍的人不在少数,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专家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要降低听力障碍的发生率,控制新生听障人群数量的增长,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如何保护儿童听力健康? 专家坦言,儿童期是听觉言语发育的关键时期,听力障碍极大可能会导致儿童言语发育障碍并影响其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等能力发展,给...

阅读全文
经典杂病派以《张氏医通》著名的张璐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07 | 20 阅读

张璐(1617-1700),字路玉,号石顽,清代苏州人。早年学儒,明末战乱,隐居于洞庭山中,潜心钻研医术,以著书自娱,至老不倦。张璐是较早倡导经典杂病学的医学家,其代表作为《张氏医通》。这部撰成于1695年的大型临床证治全书,是张璐精心编著的,岁历五甲,稿凡十易,审阅者达60余人。全书16卷,70余万字,卷1-7为内科诸病,卷8为五官病,卷9为疮疡及杂证,卷10为妇科,卷12为儿科,卷13-15...

阅读全文
隔药灸脐治杂病
中医艾灸 | admin | 2025-05-31 | 19 阅读

脐疗属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以脐(即神阙穴)处为用药或刺激部位,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防治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隔药灸脐法简称脐灸,即在脐部施灸,是脐疗方法之一。 在所有的针灸穴位中,神阙穴(即肚脐)是结构最特殊,定位最明确的腧穴,其特殊性及与整体联系的广泛性是其他任何体穴所无法比拟的。《医宗金鉴》明确指出神阙穴能“主治百病”。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记载运...

阅读全文
拔罐技术的优势
拔罐基础 | admin | 2025-05-29 | 19 阅读

(1)易被接受 由于刮痧、针灸等刺激使病人痛楚难忍,且又费时,而拔罐技术既可减轻病人疼痛,又可节省时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 (2)简便易学 拔罐治病是刺激人体一定的体表部位、穴位或经脉循行路线而达到治病的目的。拔罐部位广泛,即使取穴,也不像针刺取穴那么难,只要掌握拔罐技术的基本知识,注意消毒和手法运用,十分简便易学,适合基层单位普及应用和城乡家庭使用或治疗,民间许多非医务人员也能掌握和使用本疗法...

阅读全文
磁圆梅针的适应证
磁圆梅针 | admin | 2025-05-25 | 19 阅读

磁圆梅针治疗疾病的范围相当广泛,凡内科、儿科、妇科、骨外科、皮肤科和五官科等各科诸多疾病均有治疗效果,对部分疾病独特疗效。 (1)骨外科病症 颈椎病、颈部肌肉扭伤、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胧骨外上棵炎、梨状肌综合征、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炎、足跟痛、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乳腺增生、胆囊炎等。 (2)神经、精神疾病 中风、偏头痛、失眠、原发性高血压病、臂丛神经损伤、股外侧皮神经炎、面...

阅读全文
秋天气候干燥 慎防呼吸道疾病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11 | 19 阅读

“鼻为肺之窍”,秋天气候干燥,燥邪极易通过鼻腔而侵肺,从而导致呼吸道疾病。芦根为芦苇的根茎,入肺、胃二经,对于呼吸道疾病有很好的治疗及预防效果。此外经常按摩迎香穴,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对预防呼吸道疾病也有一定的效果。 “鼻为肺之窍”,秋季护肺把好第一关 有句话叫做“病从口入”,谈到疾病,人们往往更关注的是自己的嘴巴,要吃什么药,慎食什么食物,好像只要管好嘴巴,就会万事大吉了。其实,疾病是非常...

阅读全文
藏药的作用有哪些?
藏医 | admin | 2025-05-10 | 19 阅读

具有甘、酸、咸、辛味的药物能医治“龙”病;具有苦、甘、涩味的药物能医治“赤巴”病;具有辛、酸、咸味的药物能医治“培根”病。特别是甘味药物适宜身体的需要,能增长元气和体力,对老人小孩有补益作用;治疗消瘦、气管炎、肺病有特效。还能使身体的肌肉丰满,愈合疮伤,焕发容颜,使五官灵敏,延年益寿,治疗中毒症、“龙”病、“赤巴”病等都有效用。但是甘味药物运用过量时,则会诱发“培根”病、肥胖症、消化能力下降、遗...

阅读全文
五官开窍
四圣心源 | admin | 2025-06-10 | 18 阅读

肝窍于目,心窍于舌,脾窍于口,肺窍于鼻,肾窍于耳。五藏之精气,开窍于头上,是谓五官。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足之三阳,自头走足。头为手足六阳之所聚会。五藏阴也,阴极生阳,阳性清虚而亲上,清虚之极,神明出焉。五神发露,上开七窍,声色臭味,于此攸辨。 官窍者,神气之门户也。清阳上升,则七窍空灵;浊阴上逆,则五官窒塞。清升浊降,一定之位。人之少壮,清升而浊降,故上虚而下实;人之衰老,清陷而浊逆,故下虚而上...

阅读全文
藏医学的病因学说
藏医 | admin | 2025-06-03 | 18 阅读

—种学说认为,疾病的病因需要有三个条件,即起源、蓄积和诱发,这称为疾病的外缘学说。 关于疾病的起源,这种学说认为与时令、人体的五官以及起居行为相关,凡是这几方面出现不足、或过盛、或相反现象时,都可以是疾病的起源。例如:时令,指冷、热、雨三种气候现象。如果冷、热、雨均比正常为少,即是不足;如果冷、热、雨均超过正常程度,则是过盛;该冷不冷或反热,该热不热或反冷,该雨不雨而干涸,都称为相反。换句话说,...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