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气不足" 的结果

找到 213 条相关结果

中医食疗帮您驱走春季失眠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6-04 | 16 阅读

春季一到,很多人也迈进了失眠的大队伍中。中医认为,肝属木,喜条达,与春令升发之阳气相应。如果不注意情志调摄,情志不遂,肝气抑郁,肝失条达,气郁化火,上扰心神则出现不寐。有些人因失眠困扰会去医院开安眠药,但这类药物属国家管理的二类精神药,长期连续用药可产生依赖性和成瘾性。因此,建议春季有失眠问题的人先试试中医食疗,一般都能取得不错疗效。 百合 中医认为,百合入心经,性微寒,能清心除烦,宁心安神,可...

阅读全文
中医察舌辨证歌
中医望诊 | admin | 2025-06-02 | 16 阅读

舌之与苔,首须辨识;苔为苔垢,舌是本质。苔察气病,舌候血疾;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邪气浅深,察苔可知;脏腑虚实,舌质可识。 舌苔变化,各有分部;舌尖心肺,中央胃腑,舌根属肾,四畔脾土,舌之两旁,肝胆地步;另有一法,三脘分看,尖上根下,舌中中脘。 辨舌津液,润燥滑涩。润多正常,湿厚属湿。润而多津,滑苔之色。涩又浮粗,燥则津劫。 有神无神,别在荣枯。荣为荣润,津液充布;红润鲜明,气血丰富。枯无血色,正气...

阅读全文
如何应对秋燥、秋乏、秋愁三大主症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31 | 16 阅读

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入秋后,随着气候的变化,人体可产生诸多不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秋燥、秋乏、秋愁三大主症,对此,人们应该采取必要措施,积极应对。 秋燥:细辨温凉分而治之 燥为秋天的主气,其中初秋有夏日之余热,天气晴暖而干燥,燥与温热结合,称为温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久晴无雨,气候干燥,天气逐渐转凉,燥与寒结合,称为凉燥。燥邪为患有两大特点,一是燥邪干涩,易伤津液。二是燥易伤肺。 入秋后,可根据气...

阅读全文
补益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5-28 | 16 阅读

脉法。气虚。脉细或缓而无力。右手弱。血虚。脉大或数而无力。左手弱。阳虚。脉迟阴虚。脉弦。真气虚。脉紧。男子久疾。气口脉弱则死。强则生。女人久病。人迎强则生。弱则死。夫人之正气不足曰虚。复纵嗜欲曰损。致病之因。有六焉。一曰气。二曰血。三曰精。四曰神。五曰胃气。六曰七情忧郁。六气委和。则各司其职。曰无病。失养违和。阴阳偏胜克剥则诸病生焉。夫气乃肺之主。血乃肝藏之。精乃肾之主。神乃心之主。饮食乃脾胃之主...

阅读全文
补益药之黄芪
中药基础 | admin | 2025-05-28 | 16 阅读

黄芪味甘性微温,属补益药。功能助卫气,固皮表,补中气,开清气,托疮毒,利小便。临床上常用于固表止汗、补中益气等作用。下面向大家做详细介绍。 1、固表止汗:平素体弱的人,或久病重病之后,表虚卫气不固,常有自汗,易受风寒感冒等情况。治疗表虚自汗,可用黄芪固表止汗。常配合浮小麦、麻黄根,五味子、煨龙骨、煅牡蛎等同用。对于卫气虚、易出仟,经常易患感冒的,可用黄芪助卫气,固皮表。常配合白术,防风(玉屏风散...

阅读全文
低血压飞针疗法
飞针 | admin | 2025-05-28 | 16 阅读

低血压是体循环动脉压低于正常血压的总称。但是正常血压可以随着昼夜和季节的更替而出现波动,而且对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来讲,正常血压是一个范围,而不能以一个数值代表,故要对具体个人作出低血压判断时,应在不同日的同一时间多次测量安静状态下的血压,而且所测的血压值,仅能作为参考,其临床意义应结合临床综合分析。一般来说按常规测量法,测得成人肱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12.0/0.8kPa)时,...

阅读全文
麻痹性斜视眼针疗法
眼针 | admin | 2025-05-19 | 16 阅读

麻痹性斜视分为先天性、后天性两类,前者中先天发育异常、产伤等引起;后者可由外伤、炎症、血管性疾病、肿瘤和代谢性疾病引起。 麻痹性斜视类似于中医学的“风牵偏视”。风牵偏视是以眼珠突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为临床特征的眼病,又名目偏视、坠睛、坠睛眼。以坠睛为名记载见于《太平圣惠方·治坠睛诸方》,书中认为:“坠睛眼者,由眼中贼风所吹故也,……则瞳人牵拽向下”,而《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谓:“人脏腑虚...

阅读全文
劳者温之
治则治法 | admin | 2025-05-09 | 16 阅读

【劳者温之】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虚劳病气虚的,使用温补药调养。例如中气不足,因而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少气,不想说话,舌嫩色淡,脉虚大,须用“甘温除大热”法。...

阅读全文
消食化积话芋头
中医食疗 | admin | 2025-05-08 | 16 阅读

芋头,又名芋艿,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块茎。芋头既是食物,又是药物。中医认为,芋头性味甘、辛、平,有小毒,入大肠、胃经,有解毒、散结、消瘰之功,本品少食可助消化,可治疗消化不良;对已溃或末溃的瘰疬痰核,用本品煮粥,或捣烂外敷,均可获效。 《大明本草》言其“除烦止泄,疗妊妇心烦迷闷,胎动不安”。《滇南本草》言其“治中气不足,久服补肝肾,添精益髓”。营养分析表明,本品淀粉含量占69.6%~73.7%,蛋白...

阅读全文
杂病用药赋(八)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6-11 | 15 阅读

泻必启脾平胃,二白曲芎以调中;启脾丸 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肉各一两,陈皮、泽泻、山楂、甘草各五钱,为末,蜜丸弹子大。每一丸,空心米饮化下。治大人、小儿脾积五更泻,消疳黄胀,定腹痛,常服生肌健脾益胃,或为散服亦好。平胃蒜肚丸 猪肚一具,去脂膜,入大蒜装满,以线缝住,用冷水、热水各七碗,先将水烧滚,入肚,煮至水干为度,取出捣烂,入苍术、陈皮、浓朴各五两,川椒少许,再捣至肚无丝,方可为丸,梧子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