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题词" 的结果

找到 37 条相关结果

针灸大师--鲁之俊
名家名著 | admin | 2025-05-25 | 17 阅读

鲁之俊(1911-1999),江西黎川人。1933年毕业于北平陆军军医学校。1939年赴延安参加革命,专长外科。1945年学习中医针灸,并编有《针灸讲义》,此讲义经修改后,1950年正式出版书名为《新编针灸学》。1955年中医研究院在北京成立时,为第一任院长。 在抗日战争中,他率先响应毛主席的“要团结西医发挥中医作用”的号召主动拜老中医为师,学习和应用针灸学。解放战争中,他亲自向刘邓大军纵队卫生领...

阅读全文
抗战时期延安的中药成品研制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14 | 17 阅读

延安在1935年至1948年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所在地。在这13年间,党中央领导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谱写了中国历史的光辉篇章。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医务工作者冲破重重封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积极利用中药资源,创造性地研究开发中药制品,有效地保障了军民的身心健康,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9...

阅读全文
“尽天年”的养生原则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23 | 16 阅读

《黄帝内经》在第一篇《上古天真论篇》里,开宗明义就谈到人怎样才能“尽终其天年”,天年,即天赋的自然寿命,《黄帝内经》认为人类的天然寿命应该有100岁。也就是说,《黄帝内经》开篇就是要回答:上古之人为什么能活一百多岁?黄帝观察到,上古的人都能度过100岁而形体运动一点都不衰退,还是跟年轻时候一样;现在的人却到50岁的时候,动作就开始衰退了,而且很难活到100岁。这是什么原因呢? “知道” 尽终...

阅读全文
文学作品中的当归诗
医药诗词 | admin | 2025-05-22 | 16 阅读

“相思意己深,白纸书难足。字字苦参商,故要擅郎读。分明寄奴约当归,远至樱桃熟。何事菊花时,犹未回乡曲?”这是宋代诗人陈亚的一首著名的闺情诗。诗中嵌用了多味药名,“当归”便是其中之一,它表达了妻子盼望丈夫早日回家的心情。 著名词人辛弃疾,在新婚之后便赶赴抗金前线,疆场闲余,写了一首《满庭芳?静夜思》的词带给妻子,词中道,“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 ”表达了他对妻子的内疚、思念之情。...

阅读全文
龙砂医派传人顾植山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08 | 16 阅读

顾植山 说到当前的中医五运六气研究,绕不开顾植山。他自己也没想到,在校任教时精研讲授“中医各家学说”和“中医文献学”卓有成效,反不及退休后推广五运六气学说产生的巨大影响。 这让顾植山对退休后十余年的付出很欣慰。因为在中医学界普遍忽略运气学说的背景下,弘扬这一学说的责任曾使这位来自江阴的龙砂医派传人备感忧虑。 龙砂医派源于宋末元初的陆文圭,这位集两宋学术大成的“东南宗师”,于宋亡后致力教育半个...

阅读全文
新安医家吴锦洪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6-01 | 15 阅读

吴锦洪(1917-2005),字襟虹,号今翁,古徽州休宁县(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人,当代著名新安医家。14岁师从上海名医张仲良、张伯良兄弟学习中医五年,后考入上海中医专修班,毕业后悬壶沪上。1937年返回原籍行医,1960年调至安徽中医学院任教,1970年调蚌埠医学院任中医教研室主任。曾担任中华医史学会安徽省分会顾问、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会副会长,是国内中医文献学及新安医学研究学科带头人之...

阅读全文
秦伯未难忘难找的照片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22 | 14 阅读

秦伯未 秦伯未(1901年~1970年)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他学识渊博,医术精湛,著述宏富,堪称中医界泰斗级人物,在中国近现代中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中医教育、临床实践、中医科学研究以及中医工作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很少能与之比肩的杰出贡献。 1950年代,毛泽东主席在北京怀仁堂接见全国100多位各行各业的专家时,秦老作为中医界的代表出席。他曾有两张与毛泽东主席合影的照片,一张是...

阅读全文
乾隆之师景日眕的笔底医辉
医药典故 | admin | 2025-05-20 | 14 阅读

乾隆皇帝对于自己的恩师景日眕(公元1661-1733年)的德学和人格,始终万分敬仰。在景日眕去世后,乾隆皇帝还赐予他极高的褒奖。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的深秋,乾隆皇帝在祭祀中岳嵩山期间,还亲自来到景日眕的故居,御笔题词“正人君子”,并拜谒景氏祠堂,留下了“国无双品”与“景氏祠”的匾额。 这位让乾隆皇帝称道的名儒景日眕,字东旸,号嵩崖,出生于今天河南登封嵩山脚下一户贫困的私塾家庭。在古代仕途...

阅读全文
蒲松龄巧对中草药名的故事
医药典故 | admin | 2025-05-21 | 13 阅读

蒲松龄是我国清代文学大家,一部《聊斋志异》,妙笔绘写鬼神,文坛独树一帜。其实,蒲松龄的中医理论素养、回春之术亦非同一般,堪称厚重精准。 在山东淄川,民间流传着蒲松龄为治病救人、偕陈淑霞上山采药并巧对中草药名的故事。 话说淄川王鹿瞻之父腿部残疾,夫妇二人屡屡虐待老人。有病不予施治,饭食不给享用。老人病情日甚一日,无奈离家出走。某日,老人昏厥于郊野之外,被路经此处、孤苦无依的妙龄女子陈淑霞搭救。附近...

阅读全文
火神派重要传人--吴佩衡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20 | 13 阅读

吴佩衡(1886-1971),名钟权,四川会理县人,云南四大名医之一,火神派的重要传人。18岁时,受业于当地名医彭恩溥先生。深精《内》、《难》、《伤寒》等经典著作,中年以后,集中精力研究仲景学说,认为"盖凡一种学问,非寝馈其中数十年,斯难知其精义之所在。"大力倡导经方学理,强调阴阳学说为中医理论的精髓,辨证论治是临证诊疗的准则。长于使用经方,擅用附子,胆识过人,对疑难重证,失治、误治病例,每以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