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痧毒" 的结果

找到 36 条相关结果

刮痧由来与临床应用
刮痧基础 | admin | 2025-05-08 | 16 阅读

痧症泛指传统中医意义的霍乱等热性病而皮肤出现痧疹者,多为瘟疫。中医儿科有痧、痘、惊、疳四大症,其中的痧就是此类。 痧是中医学专有名称 现代医家陈聪荣编著的《中医儿科学》“风疹”节下云:“风疹,或称风痧,古称瘾疹。是小儿的一种较轻的出疹性传染病。多见于五岁以下乳幼儿,大多流行于冬春季之间。”由此可知,瘾疹乃是痧的最早名称。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云:“风强则为瘾疹。”明朝聂久吾《痘疹论》曰:“麻疹形...

阅读全文
柽柳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5-20 | 15 阅读

《中药大辞典》:柽柳 出处: 《本草图经》 实际拼音: Chēnɡ Liǔ 别名: 柽(《诗经》),河柳(《毛诗传》),殷柽(《尔稚》郑玄注),雨师(陆玑《诗疏》),赤杨(崔豹《古今注》),人柳(《三辅旧事》),赤柽(《日华子本草》),三春柳(《开宝本草》),春柳(《本草图经》),三眠柳(《本草衍义》),檴落(《通志》),长寿仙人柳(《履巉岩本草》),观音柳(《卫生易简方》),雨...

阅读全文
刮痧的来历与道理
刮痧文化 | admin | 2025-05-01 | 15 阅读

“刮痧”这个“痧”字也就是“痧症”。这种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出于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抚摩、捶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时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这也是“刮痧”疗法的雏形。 刮痧疗法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适应病种非常广泛的自然疗法。早在明代医学家张凤逵的《伤暑全书》中,对于痧症这个病的病因、病机、症状都有具体的描述。他认为,毒邪由皮毛而入的话,...

阅读全文
刮痧的由来
刮痧文化 | admin | 2025-05-26 | 14 阅读

  “刮痧”这个“痧”字也就是“痧症”。这种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出于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抚摩、捶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时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这也是“刮痧”疗法的雏形。 刮痧疗法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适应病种非常广泛的自然疗法。早在明代医学家张凤逵的《伤暑全书》中,对于痧症这个病的病因、病机、症状都有具体的描述。他认为,毒邪由皮毛而入的...

阅读全文
痧气(痧胀)_时病
内科 | admin | 2025-05-25 | 14 阅读

【痧气(痧胀)】夏秋之间,因感受风寒暑湿之气,或因接触疫气、秽浊之邪,阻寒于内,出现腹痛闷乱的一种病症。因痧气胀寒胃肠,壅阻经络,故又名“痧胀”。痧在皮肤气分的,皮疹隐现红点,有如脉疹,称为“红痧”;若痧毒蕴于肌肉血分的,全身胀痛,且有黑斑,称为“乌痧”。若证情深重,则见发寒热,头、胸、腹或胀或痛,或神昏喉痛,或上吐下泻,或腰如束带,或指甲青黑,或手是脉木等。...

阅读全文
阿魏丸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4-23 | 14 阅读

《重订严氏济生方》:阿魏丸 名称: 阿魏丸 处方: 木香(不见火)槟榔各15克 胡椒 阿魏(用醋化开,旋入)各7.5克 制法: 上为细末,用阿魏膏子并粟米饭,杵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气积、肉积,心腹臌满,结块疼痛。或引胁肋疼痛,或痛连背膂,不思饮食者。 用法用量: 每服40丸,不拘时候,用生姜、橘皮汤送下。 《古今医鉴》卷十三引鲍思斋方:阿魏丸 名称: 阿魏...

阅读全文
夏日炎炎易中暑 刮痧解表又清暑
刮痧养生 | admin | 2025-05-28 | 13 阅读

夏日炎炎不少人选择以“冷”法攻之,如开空调、喝冷饮、吃西瓜等。实际上,在传统中医疗法中有不少解暑的妙招,刮痧就是其中的一种。通过刮痧可将郁积在体表的湿热与气滞宣泄出来起到解表清暑、宁心开窍之功效。 刮痧,既可补又能泻 刮痧是用边缘钝滑的器具,蘸上植物油或清水,在体表沿着经络的走向,从上到下、从内往外进行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细小的出血斑点,状如沙粒,也被称为痧斑或痧痕。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医...

阅读全文
壮医内治法有哪些?
壮医 | admin | 2025-05-21 | 13 阅读

壮医内治法是通过口服给药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壮医认为:药物自口直接进入谷道,经谷道“咪隆”、“咪胴”、“咪曼”化生,通过龙路、火路网络的输布到达病所,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壮医内治法在用药上讲究药简力宏,一般用3至5味药。民间壮医绝大多数用鲜壮药水煎或榨汁内服,少数制成膏、丹、丸、散或泡酒服之。在选药上多根据一定的经验选药,如“以黄治黄”、“以黑治黑”、“以红治红”、“以白治白”、“以毒攻毒...

阅读全文
行气消食说萝卜
中医食疗 | admin | 2025-05-14 | 13 阅读

莱菔,俗称萝卜,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其根茎、叶、种子皆可入药入食,为药食两用食物。谚语说“萝卜出了地,郎中没生意”,由此可见萝卜药及功效之一般。 萝卜,为莱菔的新鲜根。萝卜性味辛、甘、凉,入脾、肺经,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下气宽中,消食化痰之功。适用于消渴口干,衄血,咳血,食积胀满,咳喘泻痢,咽痛失音,偏头痛等。《随息居饮食谱》言其“生者……润肺化痰,祛风涤热。熟者下气和中,补脾运食,生津液,御风...

阅读全文
刮痧疗法的历史
刮痧文化 | admin | 2025-05-06 | 13 阅读

刮痧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确切的发明年代及发明人,难以考证。较早记载这一疗法的,是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医得效方》。“痧”字从“沙”衍变而来。最早“沙”是指一种病证。刮痧使体内的痧毒,即体内的病理产物得以外排,从而达到治愈痧证的目的。因很多病症刮拭过的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紫红色或暗青色的类似“沙”样的斑点,人们逐渐将这种疗法称为“刮痧疗法”。 《痧胀玉衡》记载刮痧的方法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