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产后腹痛" 的结果

找到 290 条相关结果

三棱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10 | 18 阅读

《中国药典》:三棱 实际拼音: Sān Lénɡ 来源: 本品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 Buch.-Ham.的干燥块茎。冬季至次年春采挖,洗净,削去外皮,晒干。 性状: 本品呈圆锥形,略扁,长2~6cm,直径2~4cm。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刀削痕,须根痕小点状,略呈横向环状排列。体重,质坚实。无臭,味淡,嚼之微有麻辣感。 鉴别:...

阅读全文
丝瓜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10 | 18 阅读

《中药大辞典》:丝瓜 出处: 《滇南本草》 实际拼音: Sī Guā 别名: 天丝瓜、天罗、蛮瓜(《本事方》),绵瓜(《续本事方》),布瓜(《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天罗瓜(《普济方》),鱼螆(《奇效良方》),天吊瓜、纯阳瓜、倒阳菜(《滇南本草》),天络丝(《医学正传》),天罗布瓜(《妇人良方补遗》),虞刺、洗锅罗瓜(《纲目》),天罗絮(《群芳谱》),纺线(《医林纂要》),菜瓜(《...

阅读全文
马蹄蕨
中草药(M-R) | admin | 2025-04-25 | 18 阅读

《全国中草药汇编》:马蹄蕨 实际拼音: Mǎ Tí Jué 别名: 马蹄树、观音座莲、地莲花 来源: 蕨类莲座蕨科莲座蕨属植物福建莲座蕨Angiopteris fokiensis Hieron.,以带叶柄的根状茎入药。全年可采,去杂质晒干。 性味: 淡,凉。 功能主治: 去瘀止血,解毒。用于跌打损伤,功能性子宫出血;外用治蛇咬伤,疔疮,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 3~5钱。水煎...

阅读全文
产后腹痛_胎产
妇科 | admin | 2025-06-05 | 17 阅读

产后腹痛】包括腹痛和小腹痛,以小腹部疼痛最为常见。大多由于血瘀,气血虚,或感受风寒所致。以产后瘀血凝滞(或风冷挟瘀血)为主的名“儿枕痛”,小腹部可摸到硬块,有明显压痛,常兼见恶露不畅或不下,胸腹胀满,脉多弦濇有力,有偏寒、偏热的不同。气血虚的每易外感风寒,多见腹痛喜热按,往往摸不到硬块,头昏目眩,体倦畏冷,甚则心悸、气短、舌质淡,脉虚细或弦濇;如挟瘀血,则少腹硬痛,舌质多紫黯;兼气滞的则有胸闷腹...

阅读全文
紫金皮并非紫荆皮 临床上不能相互替代
中药鉴别 | admin | 2025-06-02 | 17 阅读

在《中药大辞典》中,以正名收载的紫金皮是卫茅科植物昆明山海棠,而把真正的紫金皮木兰科植物南五味子正名为红木香,异名为紫金皮;而以正名收载的紫荆皮为豆科植物紫荆。可见,此二药在基原与入药部位,药材性状,性效应用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药物,因而有必要在此区别一番。 基原与入药部位不同 紫金皮为木兰科植物南五味子的根皮,紫荆皮为豆科植物紫荆的树皮。谢宗万主编的《中药材品种论述》中“紫荆皮、紫薇皮、紫...

阅读全文
皮内针疗法
器具技法 | admin | 2025-05-23 | 17 阅读

皮内针疗法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疗法,又称埋针法。它是古代留针方法的发展。临床上对需作较长时间留针的病症,可采用本法。 【操作方法】 一、针具 皮内针是用不锈钢丝特制的小针,有颗粒型、揿针型两种。 1.颗粒型(麦粒型) 一般针长约lcm,针柄形似麦粒或呈环形,针身与针柄成一直线。 2.揿针型(图钉型)针身长约0.2~O.3cm,针柄呈环形,针身与针柄呈垂直...

阅读全文
锯齿草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基础 | admin | 2025-05-22 | 17 阅读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瘀消肿。主毒蛇咬伤;疮疖肿毒;跌打损伤;产后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或鲜草捣汁服。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阅读全文
白葱散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5-22 | 17 阅读

《医学入门》卷八:白葱散 名称: 白葱散 处方: 川芎、当归、生地、白芍、枳壳、厚朴、莪术、三棱、茯苓、官桂、干姜、人参、川楝肉、神曲、麦芽、青皮、茴香、木香各等分。 功能主治: 一切冷气入膀胱,疝痛;胎前产后腹痛,胎动不安,或血刺痛,兼血脏宿冷,百节倦痛,肌体怯弱,劳伤带癖。 用法用量: 加葱白,食盐,水煎服。 如大便利,用诃子;大便闭,去盐,加大黄。 ...

阅读全文
鸭脚艾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21 | 17 阅读

《全国中草药汇编》:鸭脚艾 实际拼音: Yā Jiǎo ài 别名: 四季菜、真珠菜、珍珠菊、肺痨草、鸭脚菜、甜菜子、刘寄奴[广西] 来源: 菊科艾属植物白苞蒿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去杂质,鲜用或晒干。 性味: 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 理气,活血,调经,利湿,解毒,消肿。用于月经不调,闭经,慢性肝炎,肝硬化,肾炎水肿,白...

阅读全文
岩豇豆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19 | 17 阅读

《中药大辞典》:岩豇豆 出处: 《贵州草药》 实际拼音: Yán Jiānɡ Dòu 别名: 岩泽兰(《贵州草药》)。 来源: 为苦苣苔科植物肉叶吊石苣苔的全草。全年可采。 原形态: 附生灌木。茎匍匐,随处生根,有分枝。叶3枚转生;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厚革质,长2.5~6厘米,宽1~2.2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有极疏的浅齿,下面有红斑。聚伞花序,具长花序柄;花...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