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医诊断学" 的结果

找到 25 条相关结果

舌诊与脉诊发展的时间差别
诊断基础 | admin | 2025-05-13 | 11 阅读

舌诊与脉诊虽然最早都见于《内经》但从内容和重视的程度来看,舌诊远远比不上脉诊。 《内经》有关脉诊的内容非常丰富,无论是对诊脉的方法、脉名、正常脉、病脉以及死脉的认识,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诊脉方法有“三部九候法”、“人迎脉口诊法”、“尺寸诊法”、“寸口诊法”等等。对正常人的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篇》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日平人。”《素问·三部九候论篇》说...

阅读全文
色脉诊学相关介绍
中医切诊 | admin | 2025-05-31 | 10 阅读

色脉诊的提法始自《内经》,《内经》中色脉相提并论之处很多,《素问·五脏生成篇》有“能合脉色,可以万全”的记载。《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说:”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 此则又提出了“色脉尺诊”的问题,实际《内经》主要以脉色为主,张景岳曾说:“在色可望,在脉可按,其于形内,则当验于尺之皮肤。”“夫有诸中,必形诸外,故色之...

阅读全文
脉症的取合
诊断基础 | admin | 2025-05-19 | 10 阅读

一个正确诊断的确立,须要建立在对客观病情全面占有的基础上,而望闻问切就是获得这种材料的必要手段。医者经过全而收集病情并对其做深入缜密的分析,最后得出合乎实际的判断,从而完成了辨证的全过程。通常对四诊获得的材料越丰富全而,越有利于彼此间的互相联系与印证,诊断的正确性就越高。 每病皆有应见之脉症,如太阳伤寒出现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而喘,口和不渴,脉浮紧。邪八少阳而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

阅读全文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诊断基础 | admin | 2025-05-15 | 10 阅读

对中医学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医家和医著,应有所了解。 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与疾病进行斗争 ,逐渐积累丰富的医疗知识,总结诊察疾病的方法,掌握疾病变化的规律。中医诊断学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发展史简表: 商代甲骨文记载疾病的卜辞,可看作我国现存最原始的病历 周朝《周礼》 公元前5世纪扁鹊 公元前3世纪《黄帝内经》 公元前2世纪西...

阅读全文
国医大师王自立:陇原上的脾胃大家
杏林诗话 | admin | 2025-05-12 | 10 阅读

王自立,1936年生,甘肃泾川人,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首席专家,甘肃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创“运脾思想”,提出“脾以运为健,以运为补”,开创了脾胃病治疗新领域,为全国中医脾胃病学术创新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生在这片黄土地,也躬耕杏林,为这片热土作出赤诚贡献。他自幼与中医结缘,用灵丹妙草守护百姓健康。 脾胃病作为中医特色优势专科,曾是陇原这片热土上百姓们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他以大医精诚风范,精...

阅读全文
对四诊发展的展望
诊断基础 | admin | 2025-05-08 | 10 阅读

几千年来,祖国医学在诊断方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丁独特的体系,有着鲜明的特点: 1、对症状的观察和描述细致人微。如望诊中“审神气的存亡,可知病的死生;察色的泽天,形态的常变,可别病的轻重浅深(中医诊断学讲义);对于面色的望诊,舌诊以及耳、鼻、口唇、牙齿和小儿指纹的望诊,是十分细致的,是其他医学所不及的。 2、脉诊中医发明最早,研究观察得很细,传播很广。阿维森纳在《医典》中就吸收了王叔和《脉诊...

阅读全文
中医诊断的判断标准
诊断基础 | admin | 2025-05-08 | 10 阅读

1.理论标准 中医诊断学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上的独立学科,具有其完备的理论和方法。所谓理论标准,就是诊断结论和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规律的认识必须符合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在临床实践中,要对病人作出明确的诊断,就必须在客观存在的疾病现象中挑选出能从某一侧面反映病人所患疾病本质的一些特殊现象作.为诊断的依据,这些诊断依据一开始是“约定俗成”的,逐步变成“明文规定”,成为中医诊断学的理论标准。这一标准体现...

阅读全文
如何看待切诊居于四诊之末
诊断基础 | admin | 2025-05-23 | 9 阅读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见其色,知其病,命日明;按其脉,如其病,命日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日工。”《难经·六十一难说》说:“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从此,望,闻,问,切,神,圣,工,巧便流传下来。这样把切诊摆至最后,即四诊之末,但是并不等于说,切诊不重要。如上所述,四诊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是一个整体。 它们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紧密的联系性,是...

阅读全文
中医诊断关键在五辨
中医辩证 | admin | 2025-05-15 | 9 阅读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疾病的认识选择了病、证、症的不同角度。在这三者中辨证是中医诊疗体系的特色,即证是治疗的依据,据证立法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核心。近年来有关证的研究开展甚多,但由于思维的偏差和技术方法的缺陷使某些研究走向了误区,这也是制约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分会主任委员,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李灿东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中医诊断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中...

阅读全文
舌诊时脉诊的冲击(二)
诊断基础 | admin | 2025-05-11 | 9 阅读

在分类学方面,张诞先《伤寒舌鉴》将舌质舌苔共分为八类,他的分类方法不分舌质与舌苔,纲目不甚明显,后傅松元著《舌胎统志》改以舌色分类法,他以舌色为纲,分为枯白舌、淡白舌、淡红舌、正红舌、绛色舌、紫色舌、青色舌、黑色舌等八纲,每一种舌色插入各种舌苔,条理分明,纲举目张,颇能符合临床实用,后世多采用这种分类法。舌诊与临床结合最好,影响最大的是温病大师叶天士,叶氏创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突出了舌诊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