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脉证" 的结果

找到 434 条相关结果

温热派倡导三焦辨证的吴鞠通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26 | 24 阅读

吴鞠通(1758-1836),名塘,江苏淮阴名医。十九岁时父亲病逝,慨然废举子业而专事学医,后因子病温误治而亡,又专注温病治法。他“进而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颇有心得。他认为吴又可《温疫论》虽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但细察其法,未免支离驳杂,唯叶天士持论平和,立法精细,但其医案散见于杂症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遂以《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内容为主,上溯喻嘉言、吴又可、王安道、李东垣...

阅读全文
闲话古医籍中的煎药用水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29 | 21 阅读

古代中医煎药,对用水的认知和要求,高于煮茶酿酒。《医学源流论·煎药法论》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玉泉 《医学入门》载“玉消为水,故名玉泉”“图经曰:玉泉生蓝田山谷”“其色白,其味甘淡,其性寒”。在这里,玉泉不仅是一种煎药用水,其本身也因融进了玉的精华而有“主五脏百病,柔筋强骨,长肉益气,利血脉,安魂魄,明耳目,耐寒暑,久服轻身不老”之功,可谓至精至纯。但玉泉到底在何处...

阅读全文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二十六篇
伤寒杂病论 | admin | 2025-05-16 | 21 阅读

师曰:咳嗽发于肺,不专属于肺病也。五脏,六腑,感受客邪,皆能致咳。所以然者,邪气上逆,必干于肺,肺为气动,发声为咳,欲知其源,必察脉息,为子条记,传与后贤。肺咳,脉短而涩。假令浮而涩,知受风邪;紧短而涩,知受寒邪;数短而涩,知受热邪;急短而涩,知受燥邪;濡短而涩,知受湿邪。此肺咳之因也。其状则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脉大而散。假令浮大而散,知受风邪,紧大而散,知受寒邪;数大而散,知受热邪;急大而...

阅读全文
疳病小儿捏脊疗法
小儿捏脊 | admin | 2025-06-03 | 20 阅读

疳病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慢性病证。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饮食、大便异常为特征。本病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各年龄组皆可发病。其起病缓慢,病程缠绵,发病不受季节、地区的限制。病程愈长,病情愈重,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前人列为小儿痧、症、惊、疳四大要证之一。目前发病率有所下降,特别是重症病例已明显减少,但轻症仍常见。重症后期还可...

阅读全文
舍证从脉
诊断 | admin | 2025-05-28 | 20 阅读

【舍证从脉】指在辨证过程中,当脉证表现不一致时,经过分析,以脉象作为审定病机、确定治疗方案的依据时,称为“舍证从脉”。较多用于一些慢性病病情复杂时。例如:大咯血的患者,血虽止但脉不呈细弱的虚象,而反现滑数,滑数之脉,主内有热邪,势必迫血妄行而再度出血,故症状好转只是暂时的现象,应据脉而确定泻火宁血的治则。...

阅读全文
医书“六”字大头系列
医药典故 | admin | 2025-05-04 | 19 阅读

“六”亦指“六因”(风、寒、暑、湿、燥、火)。清代陈廷珍(字子贤)所撰《六因条辨》三卷,以六因为纲,论述了春温、伤暑、中暑、中热、秋燥等多种时邪感证。所论病证对病因、脉象、用药、转归等加以条辨,深入浅出,提纲挈领。清高思敬(字憩云)《六气感证》亦以风、寒、暑、湿、燥、火为纲,分述诸气相感之脉证治法。 大家熟知的《证治准绳》,也称《六科证治准绳》或《六科准绳》,为明代王肯堂(字宇泰)的代表作。该书...

阅读全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十七篇
伤寒杂病论 | admin | 2025-06-03 | 18 阅读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不可发汗,汗则(言严)语,烦躁,此属胃不和也,和之则愈。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弦者,不可吐、下,与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方柴胡八两 人参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

阅读全文
精通中医药的晚清大臣——翁同龢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06 | 18 阅读

翁同龢(1830-1904年),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晚清著名政治家、学者、书法家,咸丰六年殿试一甲一名,曾任户部侍郎、总理衙门大臣、军机大臣等要职。翁同龢曾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皇帝“眷依尤重”。他为官清正,曾为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平反昭雪,轰动一时。在中日甲午战争、百日维新运动中,参襄军机政务,扮演了重要角色。翁同龢学识渊博,熟知典籍,贯通儒医,平生喜藏书,不乏海内孤本。在他丰...

阅读全文
杂治赋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6-09 | 17 阅读

纂《仁斋》及《编注病机》、《药性》等书。百病难逃乎八要,经曰∶病有八要。不知其要,病将安去?表、里、寒、热、虚、实、邪、正而已。治法必遵乎三法;新病去邪,大剂猛治;稍久去邪养正,宽猛兼治;久病药必平和,宽治缓治。正气在人,阳为表而阴为里,上古名言;邪气害人,表为阴而里为阳,仲景妙诀。实者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是为五实;虚者脉虚、皮寒、气弱、泄利、少食是为五虚。实者得汗便利则活,虚者糜粥入胃,泄...

阅读全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伤寒杂病论 | admin | 2025-06-03 | 17 阅读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若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