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斑疹" 的结果

找到 370 条相关结果

诗词中的四川道地药材及川药赏析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19 | 30 阅读

四川号称天府之国,钟灵毓秀,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四川地处长江上游,系西南边陲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前沿与通道,山川险峻秀美,气候多样,物产丰富,是中药材的重要产地。中医界素有“无川药不成方”的赞誉。本文从文化角度,以诗词歌赋的形式吟唱有代表性的道地川药,介绍川药之功。 西蜀成都聚药商 盛唐家国业辉煌,西蜀成都聚药商。车水马龙人鼎沸,藤花木草气幽香。大慈寺主慈悲事,玉局坛尊局药王。千...

阅读全文
温热大师叶天士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21 | 26 阅读

叶天士(1666-1745),名桂,号香岩先生,又号上津老人,清初苏州名医。叶氏世操医业,天士既承家技,又博采诸家,相传曾更十七师。《古今医史续增》谓其曾“得周扬俊四名家之精”。有人则谓其学本余杭陶华、旁及东垣、子和、丹溪,远绍河间(《温热论笺正·赘道人序》)叶氏在温病学上严贡献最大,其学术观点集中体现在门人顾景文所录其授受之语而成的《外感温热论》一文中。 叶天士首次创立了温热病卫气营血的辨...

阅读全文
葛根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21 | 26 阅读

《中国药典》:葛根 实际拼音: Gě Gēn 英文名: RADIX PUERARIAE 别名: 葛藤、粉葛、干葛、葛麻藤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或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野葛多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甘葛藤习称“粉葛”,多除去外皮,用硫黄熏后,稍干,截段或再...

阅读全文
升麻
医药诗词 | admin | 2025-05-19 | 26 阅读

一望如麻叶正繁,青丝细细喜轻翻。 气沉下部宜升举,经在阳明可引援。 泻痢崩淋应奏效,怔忡呕吐反成冤。 补中益气汤真妙,惟有东垣采本源。 注:本诗出自清·赵瑾叔《本草诗》。 按:升麻味甘苦平无毒,入肺胃脾大肠四经。春生苗,四五月著白花似粟穗。禀极清之气而升,得阳气之全者也。表散风邪,升发火郁。利咽喉而止疼痛,消肿毒而排脓血。解斑疹疮痘之毒,升脱泻崩带之陷。兼辟瘟疫瘴气,最解蛊精药毒。宣发肌肉腠理之阳...

阅读全文
治疗小儿咳喘、流感的药茶方
中医药茶 | admin | 2025-06-01 | 24 阅读

小孩生病,最让人可怜,况且小孩无人乐意看病吃药,一则耐不住性子,二则看病要吃药,而这是他们最为反感之事。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奈何他们就是受不得那个苦字。若用茶药方,则大大减轻了药之苦性,也使得小孩们甘心吃药了。 一、绿茶蛋 配方:绿茶15克,鸡蛋2只。 用法:水煮熟食用。 功效:可作小儿咳喘的辅助食疗。 二、绿豆茶 配方:绿豆50粒捣碎,青茶1-3克,冰糖5克。 用法:沸水冲泡服饮。 功效:...

阅读全文
疫毒痢_时病
内科 | admin | 2025-05-15 | 23 阅读

【疫毒痢】痢疾证候类型之一。又叫“疫痢”。本病或因患者体质素虚,或因毒疠过盛,致疫毒深滞肠胃,易入营血,有较强的传染性,故名。临床表现有发病急骤,病情较剧,突然高热,寒战,烦渴,腹痛急剧,痢下脓血稠粘,次数频多,恶心呕吐,或兼发斑疹。儿童因体质娇嫩,每于未出现泻痢的症状时,即呈高热、昏迷、抽搐,甚或肢冷、大汗、脉微欲绝等危重证候。类似中毒性痢疾。...

阅读全文
保健类药茶之清热泻火茶(八)
中医药茶 | admin | 2025-05-13 | 23 阅读

1、紫草茶。 原料:紫草2g、绿茶。 用法:用200ml开水冲泡5~10分钟即可,冲饮至味淡。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抗菌抗肿瘤。 用途:湿疹、黄疸;痈疡;血痢;淋浊;热结便秘;血尿。 2、紫钩茶。 原料:紫草2g、钩藤3g、花茶3g、白糖10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清热消斑。 用途:小儿斑疹。 3、紫陈茶。 原料:紫草2g、陈皮3g、绿茶3g。 用法:用...

阅读全文
紫草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21 | 22 阅读

《中国药典》:紫草 实际拼音: Zǐ Cǎo 英文名: RADIX ARNEBIAE/RADIX LITHOSPERMI 别名: 硬紫草、软紫草 来源: 本品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 (Royle)Johnst. 、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 et Zucc. 或内蒙紫草Arnebia guttata Bu...

阅读全文
牛蒡子
中草药(M-R) | admin | 2025-05-21 | 22 阅读

《中国药典》:牛蒡子 实际拼音: Niú Bànɡ Zǐ 英文名: FRUCTUS ARCTII 别名: 大力子、恶实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 性状: 本品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

阅读全文
国色天香数牡丹
医药典故 | admin | 2025-05-31 | 21 阅读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率唐军征战,至安徽铜陵凤凰山时全军有半数人员忽染病恙,高热不退,神昏谵语。随军大夫抓耳搔腮,束手无策。李世民仰天长叹,怨天不助。这时军中有一老卒奏有策。此人入伍前是花农出身,懂得牡丹的药用功能,他见满山遍野皆生长着牡丹,便嘱众采集牡丹根皮,洗净后砸碎成泥,然后用山泉水搅拌药泥为浆给患兵灌服,使众患皆转危为安。全军重振雄风,所向披靡。后来李世民登基称帝,为感谢牡丹之功,就御封牡丹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