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华氏中藏经" 的结果

找到 58 条相关结果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血痹第三十五
中藏经 | admin | 2025-06-11 | 19 阅读

血痹者,饮酒过多,怀热太盛。或寒折于经络,或湿犯于荣卫,因而血抟,遂成其咎,故使人血不能荣于外,气不能养于内,内外已失,渐渐消削,左先枯则右不能举,右先枯则左不能伸,上先枯则上不能制于下,下先枯则下不能克于上,中先枯则不能通疏,百证千状,皆失血也。其脉左手寸口脉结而不流利,或如断绝者是也。《中藏经》目录 ...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风中有五生死论第十七
中藏经 | admin | 2025-06-08 | 16 阅读

  风中有五者,谓肝、心、脾、肺、肾也。五脏之中,其言生死,状各不同。心风之状[一作候],汗自出而好偃,仰卧不可转侧,言语狂妄,若唇正赤者,生,宜于心俞灸之。若唇面或青或黄,或白或黑,其色不定,眼瞤动不休者,心绝也,不可救,过五六日即死耳。肝风之状,青色围目连额上,但坐不得倨偻者,可治;若喘而目直视,唇面俱青者,死。肝风宜于肝俞灸之。脾风之状,一身通黄,腹大而满不嗜食,四肢不收持,若手足未青而面黄...

阅读全文
建安神医与“心肺复苏术”
医药典故 | admin | 2025-05-19 | 16 阅读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从建安元年(196年)1月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是汉末历史中最精彩的一个时期。在建安年间,不仅出现了建安七子和建安文学(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也出现了“建安三神医”,即华佗、张仲景和董奉。 建安三神医中,华佗和张仲景去世的时候,董奉还未出世,而华佗和张仲景两人的生卒时间相差不过五六年,而且从两人对“心肺复苏”有相似的观念和技法...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积聚癥瘕杂虫论第十八
中藏经 | admin | 2025-05-14 | 16 阅读

积聚、癥瘕、杂虫者,皆五脏六腑真气失而邪气并,遂乃生焉,久之不除也。或积或聚,或癥或瘕,或变为虫,其状各异。有能害人者,有不能害人者,有为病缓者,有为病速者,有疼者,有痒者,有生头足者,有如杯块者,势类不同。盖因内外相感,真邪相犯,气血熏抟,交合而成也。积者,系于脏也;聚者,系于腑也;癥者,系于气也;瘕者,系于血也;虫者,乃血气食物相感而化也。故积有五,聚有六,癥有十二,瘕有八,虫有九,其名各不同...

阅读全文
大腹皮的炮制方法
中药炮制 | admin | 2025-05-20 | 15 阅读

大腹皮又名槟榔皮、槟榔衣、大腹绒。载侯宁极《药谱》。系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果皮。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纵剖两瓣,剥取果皮,习称“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煮后干燥,剥取果皮,打松,晒干,习称“大腹毛”。 【炮制方法】1.大腹皮《本草害利》:“去子洗净如绒用。”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干燥,碾松,去硬皮,切段,筛去灰屑。 2.制大腹皮...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
中藏经 | admin | 2025-05-17 | 15 阅读

夫人生气健壮者,外色光华,内脉平调。五脏六腑之气消耗,则脉无所依,色无所泽,如是者,百无一生。虽能饮食行立,而端然不悟,不知死之逼矣实为病□,其大法列之于后。病瞪目引水,心下牢满,其脉濡而微者死。病吐衄泻血,其脉浮大牢数者死。病妄言身热,手足冷,其脉细微者死。病大泄不止,其脉紧大而滑者死。病头目痛,其脉涩短者死。病腹中痛,其脉浮大而长者死。病腹痛而喘,其脉滑而利,数而紧者死。病四逆者,其脉浮大而短...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下 诸病药方六十道(三)
中藏经 | admin | 2025-05-25 | 14 阅读

鬼哭丹主治腹中诸痛,气血凝滞,饮食未消,阴阳痞隔,寒热相乘,抟而为痛,宜以此方主之。川乌[十四个生] 朱砂[一两] 乳香[一分]右为末,以醋一盏,五灵脂末一两,煮糊和圆,如桐子大,朱砂为衣,酒下七圆。男子温酒下,女人醋汤下。治心痛不可忍者木香 蓬术[各一两] 干漆[一分炒] 右为末,每服一钱,热醋汤调下,入口立止。取长虫兼治心痛方大枣[廿一个去核] 绿矾[一两作二十一块,子填枣中,面裹烧红,去面]...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膀胱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一
中藏经 | admin | 2025-05-25 | 14 阅读

膀胱者,津液之腑,与肾为表里,号曰水曹掾,又名玉海,足太阳是其经也。总通于五腑,所以五腑有疾,即应膀胱,膀胱有疾,即应胞囊也。伤热则小便不利,热入膀胱则其气急而苦,小便黄涩也。膀胱寒则小便数而清也。又,石水发则其根在膀胱,四肢瘦小,其腹胀大者是也。又,膀胱欬久不已,则传入三焦,肠满而不欲饮食也。然上焦主心肺之病,人有热,则食不入,胃寒则精神不守,泄利不止,语声不出也。实则上绝于心,气不行也。虚则引...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气痹第三十四
中藏经 | admin | 2025-05-24 | 14 阅读

气痹者,愁忧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则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则邪气愈胜,留于上,则胸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攻于左则左不遂,冲于右则右不仁,贯于舌则不能言,遗于肠中则不能溺,壅而不散则痛,流而不聚则麻。真经既损,难以医治。邪气不胜,易为痊愈,其脉右手寸口沉而迟涩者是也。宜节忧思以养气,慎[一作绝]喜怒以全真,此最为良法也。《中藏经》目录 ...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痹第三十三
中藏经 | admin | 2025-05-19 | 14 阅读

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脏腑之为也。入腑则病浅易洽,入脏则病深难治。而有风痹,有寒痹,有湿痹,有热痹,有气痹,而又有筋肉血脉气之五痹也。大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肝则名筋痹,入于肾则名骨痹,入于心则名血痹,入于脾则名肉痹,入于肺则名气痹。感病则同,其治乃异。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病。或痛,或痒,或淋,或急,或缓而不能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张,或行立艰难,或言语蹇涩,或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