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三十一至三十三章(含王弼和苏辙注解) ... ...

[主内容]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最好的军队),
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
物或恶之(有人或是厌恶这种说法),
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者会超越凡人的境界)。
君子居则贵左(君子平时会强化士兵战斗的意志),
用兵则贵右(而在战争时却会强调冷静)。
兵者(军队),
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
非君子之器(不是君子一个人的机器),
不得已而用之(只有在不得已时才被迫使用)。
銛袭为上(依仗锋利的兵器偷袭为上),
胜而不美(即使是赢得胜利也不光彩)。
而美之者(而喜欢用这种战术赢得胜利的人),
是乐杀人(往往是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夫乐杀人者(一个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是不可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志向的)。
吉事尚左(喜报可以鼓舞士气),
凶事尚右(厄报可以冷静思考)。
偏将军居左(偏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勇猛),
上将军居右(上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冷静),
言以丧礼处之(战斗的动员令要站在视死如归的高度)。
杀人之众(面对阵亡的众多将士),
以悲哀泣之(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缅怀他们)。
战胜(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
以丧礼处之(要以办丧事的礼节来庆祝胜利)。

全文【翻译】

军兵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惑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澹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以之济难,而不以为常,是谓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衆多,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分页1]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大道常在无有之间)。
朴虽小(淳朴的本源虽然微小),
天下不敢臣(天下却没有力量能臣服它)。
侯王若能守之(统治者若能坚持这个真理),
万物将自宾(天下万物必将自然归顺他)。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地之气相合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不可能顺从于谁的命令),
而自均(而它自己确能分布均匀)。
始制有名(万物开始时就有了秩序和名分),
名亦既有(名分既然以有),
夫亦将知之(就应该知道它的自然规律),
知之所以不殆(知道它的自然规律所以不会有危险)。
譬道之在天下(譬如道在天下的自然规律),
犹川谷之与江海(好象溪流之水汇集与江海)。

全文【翻译】

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侯王如果能够依照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它。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宇宙开始有秩序就有了名份。既有了名份,人就该知道自己的限度,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可而止,不可僭越,就可以平安无患了。 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道常无名,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道无形不系,常不可名,以无名为常,故曰道常无名也。朴之为物,以无为心也,亦无名,故将得道,莫若守朴。夫智者可以能臣也,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朴之物,愤然不偏,近於无有,故曰莫能臣也。抱朴为无,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则物自宾而道自得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言天地相合,则甘露不求而自降;我守其真性无为,则民不令而自均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始。
始制,谓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也。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过此以往,将争锥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也,遂任名以号物,则失治之母也,故知止所以不殆也。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川谷之以求江与海,非江海召之,不召不求而自归者。世行道於天下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故曰犹川谷之与江海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朴,性也。道常无名,则性亦不可名矣。故其为物,舒之无所不在,而敛之不盈毫末,此所以虽小而不可臣也。故匹夫之贱守之,则尘垢枇糠足以陶铸尧舜;而侯王之尊不能守,则万物不宾矣。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冲气升降,相合为一,而降甘露,胞然被于万物,无不均遍。圣人体至道以应诸有,亦露之无不及者,此所以能宾万物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圣人散朴为器,因器制名,岂其徇名而忘朴、逐末而丧本哉?盖亦知复于性,是以乘万变而不殆也。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江海,水之锺也。川谷,水之分也。道,万物之宗也。万物,道之末也。皆水也,故川谷归其所锺;皆道也,故万物宾其所宗。

  [分页2]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知道别人的优缺点是智慧),
自知者明(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是贤明)。
胜人者有力(能战胜别人的人有一定的实力),
自胜者强(能战胜自己的人坚强无比)。
知足者富(知道什么是满足的人富裕),
强行者有志(克服困境勇敢前行的人有志气)。
不失其所者久(不迷失自己前进方向的人能够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形体消失而精神永存的人才叫长寿)。

全文【翻译】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人者,有力而已矣。未若自胜者,无物以损其力。用其智於人,未若用其智於己也;用其力於人,未若用其力於己也。明用於己,则物无避焉;力用於己,则物无改焉。

知足者富,
知足自不失,故富也。

强行者有志。
勤能行之,其志必获,故曰强行者有志矣。

不失其所者久,
以明自察,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获久长矣。

死而不亡者寿。
虽死而以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寿。身没而道犹存,况身存而道不卒乎?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分别为知,蔽尽为明。分别之心未除,故止于知人而不能自知。蔽尽则无复分别,故能自知,而又可以及人也。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力能及人而不能及我,能克己复性则非力之所及,故可谓强矣。

知足者富。

  知足者所遇而足,则未尝不富矣。虽有天下而常挟不足之心以处之,则是终身不能富也。

强行者有志。

  不与物争而自强不息,物莫能夺其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

  物变无穷,而心未尝失,则久矣。

死而不亡者寿。

  死生之变亦大矣;而其性湛然不亡,此古之至人能不生不死者也。

登录后发表评论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