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大道广泛的能量啊),
其可左右万物(可以左右万物)。
恃之以生而不辞(但它恃侯万物之生却不宣扬),
功成不名有(功成名就之后不图虚名),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护荫万物而不思主宰)。
常无欲(常用无欲的方法获得智慧),
可名于小(就可以小有名气);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万物归顺之后而不思主宰),
可名为大(就可以获得大成功)。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
故能成其大(因此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
全文【翻译】
大道弥漫,无所不在,周流左右。万物都是籍著他生的,他不自夸自诩。大功都是由他而来的,他不彰明昭著。他爱抚滋养万物,却不以主宰自居,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样子。当万物都依附归向他时,他仍然不以主宰自居,这样,他的名份可就大了。由于他从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这就成就了他的伟大。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言道泛滥,无所不适,可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则无所不至也。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
万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其所由#4,故天下常无欲之时,万物各得其所。若道无施于物,故名于小矣。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万物皆归之以生,而力使不知其所由,此不为小,故复可客于大矣。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为大于其细,图难于其易。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
汎兮无可无不可,故左右上下周旋无不至也。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世有生物而不辞者,祕将名之以为己有。世有避物而不有者,必将辞物而不生。生而不辞,成而不有者,唯道而已。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之不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而有为大之心,则小矣。
[分页1]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拥有符合大道自然之象的地方),
天下往(是天下人向往的地方)。
往而不害(在她那里不会遭到自然的伤害),
安平泰(是因为她具备了安详、平和、舒泰的条件)。
乐与饵(快乐的民风与诱人的环境),
过客止(可以留住匆匆过客的脚步)。
道之出口(这些优点如果用语言来表达),
淡乎其无味(那就平淡无味了)。
视之不足见(因为你看到的不是她的全部),
听之不足闻(听到的也不是她的全部),
用之不可既(但享受起来却受益无穷)。
全文【翻译】
秉持大道之象者,普天下都前往归向他。普天下都归向他,也不会互相妨害,反而得享安息、平安、太平。人间的美乐佳宴,使匆匆过客们沉溺不前。大道出口成为话语,平淡无味,看起来不起眼,听起来不入耳,用起来却受益无穷。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执大象,天下往。
大象,天象之母也,不寒,不温,不凉,故能包统万物,无所犯伤。主若执之,则天下往也。
往而不害,安平大。
无形无识,不徧不彰,故万物得往而不害妨也。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言道之深大。人闻道之言,乃更不如乐与饵应时感,悦人心也。乐与饵则能令过客止,而道之出言,淡然无味。视之不足见,则不足以悦其目;听之不足闻,则不足以娱其耳。若无所中,然乃之,不可穷极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执大象,天下往。
道非有无,故谓之大象。苟其昭然有形,则有同有异。同者好之,异者恶之。好之则来,恶之则去,不足以使天下皆往矣。
往而不害,安平泰。
有好有恶,则有所利有所害;好恶既尽,则其于万物皆无害矣。故至者无不安,无不平,无不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作乐设饵,以待来者,岂不足以止过客哉。然而乐阕饵尽,彼将拾之而去。若夫执大象以待天下,天下不知好之,又况得而恶之乎?虽无臭味形色声音以悦人,而其用不可尽矣。
[分页2]
第三十六章
将欲翕之(将欲马上收敛的),
必固张之(必是原有张之过度的);
将欲弱之(将欲逐渐削弱的),
必固强之(必是原有强制过头的);
将欲废之(将欲立即废除的),
必固兴之(必是原有兴奋超前的);
将欲夺之(将欲重新夺取的),
必固与之(必是原有被迫给予的)。
是谓微明(这是微妙简明的道理),
柔弱胜刚强(柔弱胜过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鱼儿离不开水),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镇国之宝不可以示人)。
全文【翻译】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离开水(而上岸),国家的刑法政教或者主权和势能也无法(离开道)向人展示清楚或炫耀,更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将欲除强梁,去暴乱,当以此四者。因物之性,令其自戮,不假刑为大以除将物也,故曰微明也。足其张令之足,而又求其张,则众所歙也。与其张之不足,而改其求张者,愈益而己反危。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利器,利国之器也。唯因物之性,不假形以理物。器不可睹,而物各得其所,则国之利器也。示人者,任刑也。刑以利国,则失矣。鱼脱于渊,则必见失矣。利国器而立刑以示人,亦必失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未尝与之而遽夺,则势有所不极,理有所不足。势不极则取之难,理不足则物不服,然此几于用智也,与管仲、孙武何异?圣人之与世俗,其迹固有相似者也。圣人乘理,而世俗用智,乘理如医药巧于应病,用智如商贾巧于射利。
柔胜刚,弱胜强。
圣人知刚强之不足恃,故以柔弱自处。天下之刚强,方相倾相轧,而吾独柔弱以待之,及其大者伤,小者死,而吾以不校坐待其毙,此所谓胜也。虽然,圣人岂有意为此以胜物哉,知势之自然而居其自然耳。
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鱼之为物,非有爪牙之利足以胜物也,然方其託于深渊,虽强有力者,莫能执之。及其脱渊而陆,则蠢然一物耳,何能为哉?圣人居于柔弱,而刚强者莫能伤,非徒莫能伤也,又将以前制其后#3,此不亦天下之利器也哉?鱼惟脱于渊,然后人得制之。圣人惟处于柔弱而不厌,故终能服天下,此岂与衆人共之者哉?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