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孔子爱食蔬菜羹,羹中无醤必不食。先生执醤馈高年,此味珍羞岂易得。瓶中有粟岂过望,谁怜陶令分嘉饷。喜君不作无发人,免得东坡借擂醤。
【译文与赏析】
第二首诗译文与赏析: 孔子喜好吃蔬菜做的羹汤,如果羹汤里没有酱料,他必定不会食用。而先生却拿着酱料馈赠给(我这样的无用)老年人,这可是珍稀的美味,真不容易得到的!就像(任彭泽县令八十余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到命终,一直“家贫”的)陶渊明家的瓮瓶里能(一直)装有粮食(就很不错了),岂能有过高的其它奢望呢。谁会怜惜而(舍得)跟他分享自己的飨宴酒食呢。可庆贺的是,作为君子的你,不是无所作为、没有追求的庸人,以免省得被苏东坡(这样的人借题发挥)讽刺您送我酱料之事。 全诗以有“食经”以传的“至圣”孔子进食必伴酱的史料作为背景烘托,道出“先生”却舍得大老远拿来馈赠于“我”这美味,甚是感觉惊喜,因为困顿如“我”这般的,就如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名士、隐者,有“檀公肉”、“白衣送酒”、“颜公付酒钱”等轶事典故)《归去来兮辞》所述"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根本就不敢奢望会有人关爱,给予分享美酒珍馐等发生。然而您却还记得我这个无用的老家伙而“执酱馈”。这样的强烈对比,有作者的自谦,更有对“先生”溢于言表的深深谢意,也表现了两人间深挚的感情,或者说反衬了作者深得人们的敬仰。后借北宋大文豪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可能要借赠酱之事大兴讽刺,反应了南宋末年官场也尽剩些行谏讼的喜“打嘴官司”的无能之徒,也表明了身正也要有所成就才能“堵嘴”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含作者自己在内的大家不要光喊着为朝廷、国家和人民出力却不积极行动,要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做出实绩!
注:中国文化著首发于中医启疾光网,转载须注明出自启疾光网,商业用途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