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龙须草

淡,寒。
①《饮片新参》:"淡,平。"
②《药材资料汇编》:"苦,微寒。"
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寒,味淡。"
④《上海常用中草药》:"甘,寒。"
功能主治:利尿通淋,泄热安神。治小便赤涩,热淋,肾炎水肿,头昏,齿痛,鼻衄,咽痛,心烦失眠,消渴,梦遗。
①《饮片新参》:"渗湿热,利尿通淋。"
②《安徽药材》:"利湿热,散风火,止血。治痛风、鼻出血、血崩、小便频数短赤、咽痛、耳痛、梦遗。"
③《药材资料汇编》:"治口腔炎症及齿痛。"
④《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安神。"
⑤《上海常用中草药》:"治小便不利,尿道发热刺痛,肾炎水肿,失眠,心悸,心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 注意事项: 《饮片新参》:"溲多者勿用。" 各家论述:①治尿路感染:龙须草、水前草各一两,土茯苓三钱;或龙须草、小蓟草、乌蔹莓各一两,白茅根二两。水煎服。
②治失眠,神经衰弱:鲜龙须草二两,夜交藤一两,丹参五钱。水煎服。
③治糖尿病:龙须草二两,鹿茸草一两。水煎服。(选方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中药大辞典》:龙须草
出处: 《内蒙古中草药》 实际拼音: Lónɡ Xū Cǎo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硬质早熟禾的地上部分。夏、秋采收,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秆直立,丛生,坚韧而粗糙,具3~4节。叶片线形,扁平,稍粗糙,长3~7厘米,宽0.5~1毫米;有长叶鞘,无毛,无脊;叶舌膜质,先端锐尖,长约4毫米。圆锥花序,稠密而紧缩,狭长矩形至线形,长3~10厘米,宽约1厘米;小穗披针形,长约4毫米,绿色,成熟后草黄色,含4~6小花;颖披针形,先端锐尖,长2.5~3毫米。颖果纺锤形,腹面有凹沟,长约2毫米。花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于草地、路旁、林下,山坡和丘陵坡地。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的山东,江苏。 化学成分: 全草含芦竹萜、粘霉酮,无羁萜、β-香树脂醇、羊齿烯醇等三萜类。 性味: 甘淡,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止痛。治小便淋涩,黄水疮。 复方:①治小便淋涩:龙须草二至三钱,水煎服。
②治黄水疮:龙须草穗五钱,蝉蜕二钱,水煎服。(性味以下出《内蒙古中草药》)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