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秘要》卷十九引唐侍中方:葶苈丸
名称: 葶苈丸 处方: 葶苈子52.5克(生用)牵牛子 泽漆叶 海藻(洗去咸,炙)昆布(如前炙)桑根白皮(炙)甘遂(熬)椒目 郁李仁(去皮)各22克 桂心7.5克 制法: 上十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水肿。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一日二次,渐加至20丸,用桑白皮(切)30克,赤小豆10克,通草6克(切),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煎汤送服。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忌食生葱。方出《圣惠》卷六,名见《普济方》卷二十八:葶苈丸
名称: 葶苈丸 处方: 甜葶苈2两(以水净过,日晒干,却用浆水浸1炊久,取出又晒干),汉防己半两,桑根白皮3分(锉),郁李仁2两(汤浸,去皮尖,微炒)。 制法: 上为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肺气咳嗽,头面虚肿,小便秘涩。 用法用量: 《普济方》本方用法:每服二十丸,不拘时候生姜汤送下。《圣济总录》卷五十:葶苈丸
名称: 葶苈丸 处方: 葶苈子(隔纸炒)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柴胡(去苗)1两,枣肉(研)1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与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肺气喘息,面目浮肿。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腹煎杏仁汤送下,1日2次。《圣济总录》卷七十九:葶苈丸
名称: 葶苈丸 处方: 葶苈子(炒)1两半,消石2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2两半。 制法: 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涌水。腹满,小便难。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食前以木通汤送下,1日2次。《本事》卷二:葶苈丸
名称: 葶苈丸 处方: 苦葶苈1两1分(隔纸炒香),当归(洗去芦,薄切,焙干)半两,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半两,白蒺藜(去角,炒)半两,干姜(炮)半两,川乌头(炮,去皮尖)半两,吴茱萸(汤浸,焙7次)半两,大杏仁(去皮尖,微炒)半两,鳖甲(淡醋煮,去裙膜,净洗,酸醋炙黄)半两,茯苓(去皮)半两,人参(去芦)半两,槟榔1两。 制法: 上为细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定喘急。主肺积。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姜、枣汤送下,1日3-4次,不拘时候。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苦葶苈气味苦辛寒,入手太阴;当归气味辛温,入手少阴、足厥阴;肉桂气味甘辛大热,入足厥阴;白蒺藜气味甘辛温,入足厥阴,能明目;干姜气味辛热,入足太阴;川乌头气味辛热,入足太阳;吴茱萸气味辛热,入足厥阴;鳖甲气味咸平,入足厥阴;杏仁气味苦辛微温,入手太阴;茯苓气味甘平淡渗,入足阳明,能引诸药达于至阴之处;人参气味甘温,入脾胃;槟榔气味苦辛温,入足太阴、太阳,能消积下气。肺有积饮,咳逆欲喘,由乎中土气怯,不能养金制木,得土中有权,饮浊不致泛溢,肺金职司不废,乌有不安者乎!《圣济总录》卷六十三:葶苈丸
名称: 葶苈丸 处方: 甜葶苈(炒)1两,木香1两,半夏(汤洗7遍去滑,焙)1两。 制法: 上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支饮,气喘不得息。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圣济总录》卷六十五:葶苈丸
名称: 葶苈丸 处方: 甜葶苈2两(隔纸炒),防己半两,麻黄(去根)1分,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半两,黑牵牛5两(内将2两生杵,取末半两,余3两于铫子内炒,候匀热便杵为末,秤3分)。 制法: 上为极细末,以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解肺热,利胸膈,化痰止嗽。主热嗽。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桑根白皮、生姜煎汤送下,不拘时候。《麻症集成》卷三:葶苈丸
名称: 葶苈丸 处方: 炒葶苈子、杏仁、防己(酒洗)、茯苓、白牵牛、萝菔子。 制法: 上为细末,水泛为丸。 功能主治: 麻疹没后,水入肺,咳嗽喘急。 用法用量: 食后白水送服。《医统》卷八十九:葶苈丸
名称: 葶苈丸 处方: 甜葶苈(炒)1两,黑豆(炒)1两,杏仁(去皮尖,炒,另研)1两,汉防己1两。 制法: 上为末,入杏膏蒸陈枣肉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小儿乳食伤脾,伤风咳嗽,面赤身热,痰盛喘促。 用法用量: 每服5-7丸,乳食后或临卧以淡姜汤送下。《圣济总录》卷七十九:葶苈丸
名称: 葶苈丸 处方: 葶苈(隔纸炒)1两,泽泻1两,猪苓(去黑皮)半两,椒目半两,桑根白皮半两,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半两,牵牛子(炒)半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涌水。腹满不坚,疾行则濯濯有声。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葱白汤送下,不知加至30丸。《圣济总录》卷二十四:葶苈丸
名称: 葶苈丸 处方: 葶苈(隔纸微炒)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别研)1两,防己1两半,赤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 上为末,入杏仁同研匀,以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伤寒肺壅,上气多痰。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后煎桑白皮汤送下,1日2次。微利即止。《普济方》卷一八三:葶苈丸
名称: 葶苈丸 处方: 葶苈子6两(熬紫色),干枣10枚。 制法: 上葶苈子捣如泥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久上气。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将干枣劈碎,以水1升,煮取5合,去滓,食后送服,1日2次。《卫生总微》卷十四:葶苈丸
名称: 葶苈丸 处方: 葶苈子半两(微炒)。 制法: 上杵如泥,入枣肉再杵和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小儿水气腹肿,小便涩滞。 用法用量: 每服5丸,空心、晚后枣汤送下。《圣济总录》卷八十:葶苈丸
名称: 葶苈丸 处方: 葶苈子(纸上炒令紫色)3两,牵牛子(微炒)1两半,海藻(洗去咸,炒)1两,昆布(洗去咸,炒)1两,猪苓(去黑皮)1两,泽漆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水蛊。身体洪肿,喘满。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稍加至20丸,米饮送下,1日2次。以知为度。《外台》卷二十引《范汪方》:葶苈丸
名称: 葶苈丸 别名: 二利丸 处方: 葶苈1升(熬),吴茱萸1升。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水肿。 用法用量: 每服2丸。不知增之,当以小便利及下为度。若下者,但可清旦1服。若不下,但小便利者,日可再3服。常服肿消。《圣济总录》卷一五三:葶苈丸
名称: 葶苈丸 处方: 葶苈(隔纸炒)2两,木香3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分,枳壳(去瓤,麸炒)3分,楮根白皮(炙,锉)3分,干姜(炮)3分,槟榔(煨,锉)3分,防己3分,马兜铃(去皮,微炒)3分,朴消(别研)3分,蓬莪术(煨,锉)3分,甘遂(微煨)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妇人水分,浮肿不退,经脉不利。 用法用量: 方中楮根白皮,《普济方》作“桑根白皮”。《圣济总录》卷五十:葶苈丸
名称: 葶苈丸 处方: 葶苈(隔纸炒)1两1分,大黄(锉,炒)1两半,芒消(研细)1两半,杏仁(去皮尖双仁,炒研)1两1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 肠胃受热,瘕聚沉伏,大便秘涩。 用法用量: 每服1丸,以水1盏,煎取6分,温服。《普济方》卷一九三引《圣惠》:葶苈丸
名称: 葶苈丸 处方: 葶苈7两,椒目3两,茯苓3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水肿。腹苦满急,妨碍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1日3次。 注意事项: 忌酢物。《外台》卷十一引《近效方》:葶苈丸
名称: 葶苈丸 处方: 甜葶苈(隔纸炒)1两,栝楼仁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黄)1两,汉防己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消渴,成水病浮肿。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茯苓煎汤送下,1日3-4次。《御药院方》卷八:葶苈丸
名称: 葶苈丸 处方: 苦葶苈半两(微炒,研细),郁李仁(去皮,研)3分,赤茯苓(去皮心)3分,桑白皮(锉,炙)3分,黑牵牛(生,取头末)半两,汉防己2分,川羌活2分,陈橘皮(汤浸洗,去白,焙干)2分,泽泻2分,白术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脾胃受湿,流于四肢,足胫浮肿,小便涩少。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温水送下,不拘时候。《圣济总录》卷五十八:葶苈丸
名称: 葶苈丸 处方: 葶苈子(慢火炒,别捣为膏)1两半,枳壳(去瓤,麸炒)3分,桂(去粗皮)3分,羚羊角(镑)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柴胡(去苗)3分,鳖甲(去裙襕,醋浸炙)3分,防风(去叉)3分,菟丝子(酒浸两宿,焙干,炒,别捣)3分,牛膝(去苗)3分,安息香3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消渴下冷,小便浓白如泔,呕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腹酒送下。《本事》卷四:葶苈丸
名称: 葶苈丸 处方: 甜葶苈半两(炒令香),郁李仁(汤浸,去皮尖,熬紫色,秤3分,2味别研如膏,令极匀),白术半两,牵牛子半两(一半生,一半熟用),赤茯苓(去皮)3分,桑白皮(蜜炙,锉)3分,羌活(洗去土)3分,汉防己3分,陈橘皮(去白)3分,泽泻3分。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腹中有湿热气,目下作肿,如新卧起蚕之状,两足胫微肿。病在肾,肾者少阴也,标在肺,肺者太阴也。故中满气急咳嗽,喘息有音,每就卧则右胁有气上冲,肩腋与缺盆相牵引不快,少思饮食。 用法用量: 初服10丸,空心、晚食前以生姜、橘皮汤送下,1日2次。不知加至20-30丸,以知为度。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甜葶苈气味苦辛寒,入手太阴,性能行水下气;郁李仁气味辛平,入手足太阴、阳明;白术气味甘温,入足太阴;牵牛子气味苦寒,入手足阳明、足太阳,善能行水;桑白皮气味苦辛,入手太阴;赤茯苓气味甘平,淡渗,入足阳明、太阳;汉防己气味苦辛平,入足太阳,能行下焦,祛风利湿;羌活气味苦辛甘平,入足太阳,善能行水;陈橘皮气味辛温,入手足太阴;泽泻气味苦咸平,入足太阳。此药因湿热浮肿,本病在肾,标病在肺,致中满气急、咳喘不得卧者,非利湿行水,不能效也。送药以生姜、橘皮之辛通、则在上之邪从汗而去,在下之邪从溲而去也。《麻科活人》卷五十:葶苈丸
名称: 葶苈丸 处方: 葶苈子(隔纸略炒)、汉防己、牵牛子(略炒)、杏仁(去皮尖油)、莱菔子。 功能主治: 麻出气喘,将成龟胸。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葶苈汤”。
大便溏滑者,除牵牛。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