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总微》卷三:红绵散
名称: 红绵散 处方: 白僵蚕(去丝嘴)2两(炒),天麻1两,天南星2两(切薄片,油焙黄),苏木节2两半(别研)。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小儿风湿体热,头目不清。 用法用量:《三因》有白术。
伤风有表证发热者,加去节麻黄半钱;有里热,心躁烦渴者,加滑石末半钱。
《袖珍小儿》卷四:红绵散
名称: 红绵散 处方: 全蝎5个(去毒),麻黄2钱(去节),僵蚕(炒,去嘴)2钱,川芎2钱,白芷2钱,天麻2钱,甘草1钱,苏木1钱,桔梗2钱(一方有防风、羌活、白附子、蝉退、茯苓、藿香、随加减)。 制法: 上锉散。 功能主治: 退热化痰。主伤风咳嗽,鼻塞流涕;亦治乳嗽。 用法用量:每服2钱,用绵包裹。煎服。
有热,加荆芥。
《普济方》卷三七○引《傅氏治婴》:红绵散
名称: 红绵散 处方: 天麻、人参、白附子、苏木、防风、羌活、荆芥、麻黄(去节)、全蝎(炒)、僵蚕、红花、紫草、茯苓、朱砂、麝香、南星、甘草。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小儿急惊初作,潮热发搐,手足搦捉,口眼斜,手身反张。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加薄荷,金、银环,用绵子裹定同煎,以绵红为度。《魏氏家藏方》卷十:红绵散
名称: 红绵散 处方: 全蝎(焙,去毒)半两,天麻(细锉,用好酒浸1宿,焙干)半两,天南星(炮,大者,取净)半两,麻黄7钱(去节),人参(去芦)1分(洗净,焙),白附子2只(炮),朱砂5钱(好者,入诸药杵和)。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小儿夹惊伤风,浑身壮热,睡卧多惊,眼目上视,潮搐不定;并治一切惊风。 用法用量: 1-2岁每服用小半钱,3-4岁每服1小钱,水用1灯盏,4岁用水小半盏,用白绵约1皂子大同煎,候绵色转红为度,却去绵不用,只服药汁。如发或惊搐紧,无时与服;如夹惊伤风,1日2服,申时临卧进2服,须臾即愈。《普济方》卷五十五:红绵散
名称: 红绵散 别名: 红散 处方: 枯矾2钱,胭脂半钱,炉甘石(研)2钱,麝香少许。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聤耳出脓及黄汁。 用法用量: 用棉子缠缴耳中,令脓汁尽,别用绵子蘸药入耳;或干吹少许亦可。《卫生总微》卷十八:红绵散
名称: 红绵散 处方: 信砒1钱,坯子胭脂3钱,麝香1字。 制法: 上为末,以柳絮滚和匀。 功能主治: 小儿聤耳,内生疮,或有脓汁。 用法用量: 每用黄米少许,掺入耳中。如绕耳生疮,脓汁不愈者,以此敷疮上,纸片封之。《幼幼新书》卷十四引《刘氏家传》:红绵散
名称: 红绵散 处方: 全蝎1份,人参1份,茯苓1份,天麻1份,麻黄(去节)半两,大辰砂1钱。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镇心。主小儿夹惊伤寒,吐逆躁闷,热渴,夜啼不睡。 用法用量: 每服1钱,水少许,加薄荷叶同煎10沸,温服。《幼幼新书》卷十四引丁时发方:红绵散
名称: 红绵散 处方: 麻黄半两(去节),天麻半钱,蝎半钱,甘草(炙)半钱,人参半钱,白术半钱。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小儿伤寒咳嗽.头痛壮热,面红尿赤。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水6分,加葱白1寸,红绵裹,煎至4分服。《婴童百问》卷十:红绵散
名称: 红绵散 处方: 全蝎、天麻、苏木、麻黄、荆芥、朱砂、僵蚕、南星、干葛、胭脂各等分。 功能主治: 小儿乳嗽。 用法用量:绵包,加生姜、薄荷,水煎服。
有热,加防风。
评论(0)